厥阴病”探讨----我与古人的隔空对话

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在本科学习的时候,可能因为大脑讯号没有接收到伤寒论的讯息,一直觉得很遗憾,错过了最好的光阴再来补救,难之又难。一次机缘巧合,在食堂地下买饮料,调饮料的同学面前敞着一本书,叫做《经方实验录》,是清代大夫曹颖甫所著,打破了以经解经的模式。“实验”,顾名思义,就是以药试方,在那个时代,这是非常重要而新颖的著述方式。这种感觉像久病之人找到了对症的药方,前方终于有了光亮;像在逢时宜时阅读《狂人日记》的震撼人心;像四周充满了血迹,仍然负重前行,只为见那新的中国······这一篇读书笔记还是以历代注释的《伤寒论》(以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例)为主要阐述方式,以期今后探讨纯粹的以经解经的弊端。

这篇文章的行文顺序:原文(仲景)----后世医家注释(成无己)----我基于“后世医家注释”对原文的感性认识。

厥阴病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成无己: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口益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故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木生于火,肝气通心,厥阴客热,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伤寒六七日,厥阴受病之时,为传经尽,则当入腑,胃虚客热,饥不欲食,蛔在胃中,无食则动,闻食嗅而出,得食吐蛔,此热在厥阴经也。若便下之,虚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

& 厥阴病的特殊符号:下利。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成无己:阴病见阳脉而生。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故云欲愈。

& 厥阴病本为一片阴盛之相,脉浮,阳出则向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成无己:厥阴,木也,王于卯,丑寅向王,故为解时。

& ······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成无己:邪至厥阴,为传经尽,欲汗之时,渴欲得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 愈饮水,提示阳复。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成无己: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皆阳气少而阴气多,故不可下,虚家亦然。下之,是为重虚,《金匱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

& 五脏之气已绝于外。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成无己:阴气胜,则厥逆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自止。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

& 阴阳反复。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成无己:始发热,邪在表也。至六日,邪传厥阴,阴气胜者,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阴寒气多,当不能食,而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除,去也;中,胃气也。言邪气太甚,除去胃气,胃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此欲胜也。食以索饼试之,若胃气绝,得面则必发热;若不发热者,胃气尚在也。恐是寒极变热,因暴热来而复去,使之能食,非除中也。《金匱要略》曰:病人素不能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阳气胜也,期之旦日或夜半愈;若旦日不愈,后三日脉数而热不罢者,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经曰: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 阴阳寒热反复,但不似少阳病,阴阳寒热同时存在。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成无己: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寒药,两寒相搏,腹中当冷,冷不消谷,则不能食。反能食者,除中也。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胃气已绝,故云必死。

& 蜡烛还残留着最后一缕微光。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成无己: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者,热气上行也。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利不止,必便脓血者,热气下行也。热气下而不上,其喉亦不痹也。

& 寒热上下穿行,病机稍纵即逝。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成无己: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陷之深浅也。热之伏深,必须下去之,反发汗者,引热上行,必口伤烂赤。《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 阴阳寒热相互裹挟,不知怎么形容较好,里有一分寒,外就有一分热,反之亦然。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成无己:阴胜则厥,阳胜则热。先厥五日为阴胜,至六日阳复胜,热亦五日,后复厥者,阴复胜;若不厥为阳全胜,故自愈。经曰: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为愈。

& 一场马拉松比赛,寒和热是两位运动员,在前半程,寒一直跑在热的前面,但是热在后半程奋起直追,率先撞线,拿下了比赛最终的胜利。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成无己: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也。

& 原文中的“阴阳气”中的“气”值得注意,成无己的注释从“经络”阐释。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成无己:脏厥者死,阳气绝也。蛔厥,虽厥而烦,吐蛔已则静,不若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病人脏寒胃虚,蛔动上膈,闻食臭出,因而吐蛔,与乌梅丸,温脏安虫。

& 纵观厥阴病,满篇的寒热,这一条乍看比较与众不同,猜测此条是“脏厥,蛔厥”与厥阴病中“厥逆”的鉴别。

*乌梅丸方: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成无己: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阳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寒淫于内,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当归、桂、椒、细辛之辛,以润内寒;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姜、附之辛热,以胜寒;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成无己: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气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白,里热去,欲得食,为胃气已和,其病为愈。厥阴之脉,挟胃贯膈,布胁肋。厥而呕,胸胁烦满者,传邪之热,甚于里也。厥阴肝主血,后数日热不去,又不得外泄,迫血不行,必致便血。

&此条乾坤大挪移,热在里寒在外,也是格拒。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者。

成无己: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冷结也。

& 这一条像是横空出世,出现的比较诡异。

*伤寒发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成无己: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复传阳经,则复热。厥少则邪微,热多为阳胜,其病为愈。至七日传经尽,热除则愈;热不除者,为热气有余,内搏厥阴之血,其后必便脓血。

& 日期与传经还不太理解。这一条依旧是“热”占了上峰。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成无己: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而复厥者,传作再经,至四日,则当复热;若不复热,至五日厥不除者,阴胜于阳,其病进也。

& 仲景这样的描写是一种怎样的记录方式,是对于自己的观察,还是对一个病人的观察,还是对一群病人的观察,还是怎样。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成无己: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烦躁者,阳虚而争也,灸厥阴,以复其阳;厥不还,则阳气已绝,不能复正而死。

& 这里面的“灸厥阴”是不是指“足厥阴肝经”。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成无己: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者,病胜脏也。故死。

& 阳气浮越。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成无己:《金匱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伤寒发热,为邪气独甚,下利至甚,厥不止,为腑脏气绝,故死。

& 注释说“伤寒发热,邪气独甚”,这里的邪气指寒邪,风邪还是别的什么邪气。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成无己: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汗出不止者,邪气胜正,阳气脱也,故死。

& 伤寒,是否下利,发汗与否,是判断治疗的关键点,它们是寒热阴阳胜负的实证体验。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成无己:伤寒五六日,邪气当作里热之时。若不结胸,而腹濡者,里无热也;脉虚者,亡血也;复厥者,阳气少也。不可下,下之为重虚,故死。《金匱玉函》曰:虚者重泻,真气乃绝。

& 胸,腹,脉都是诊断的参考标准。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成无己:发热而厥,邪传里也。至七日传经尽,则正气胜邪,当汗出而解,反下利,则邪气胜,里气虚,则为难治。

&注释中提及“正气”,这个“正气”是什么时代开始有的词汇值得探讨。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成无己:脉促,则为阳虚不相续;厥逆,则为阳虚不相接。灸之,以助阳气。

& “灸”到什么程度,依据脉还是依据什么,怎么“灸”,这对于临床治疗很关键,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脉促”与“手足厥逆”的关系,或者这两个有没有关系。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成无己:滑为阳厥,气内陷,是里热也,与白虎汤以散里热也。

&·······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成无己: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就好像在写一篇文章时由于种种原因,断了气,内容也变得枯竭起来,需要及时接续血脉。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大枣、通草、甘草

成无己:《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之甘,以缓阴血。

&细辛、通草取二者通透之性,归、桂、芍取其走血分。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成无己: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成无己:大汗出,则热当去;热反不去者,亡阳也。内拘急,下利者,寒甚于里。四肢疼,厥逆而恶寒者,寒甚于表。与四逆汤,复阳散寒。

& 治病不像是古老浪漫的神话,“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恶寒”,看着这些字眼,虽然没有经历过也没有见过,但是肯定很难受。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成无己:大汗,若大下利,内外虽殊,其亡津液,损阳气则一也。阳虚阴胜,故生厥逆,与四逆汤,固阳退阴。

&······

*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成无己:手足厥冷者,邪气内陷也。脉紧牢者,为实;邪气入腑,则脉沉。今脉乍紧,知邪结在胸中为实,故心下满而烦;胃中无邪则喜饥,以病在胸中,虽饥而不能食,与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

&“脉乍紧”,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还是单一出现的症状,古医书应该怎么去解读,需要多种方法结合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答案。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成无己:《金匱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厥虽寒胜,然以心下悸,为水饮内甚,先与茯苓甘草汤治其水,而后治其厥。若先治厥,则水饮浸渍入胃,必作下利。

& 厥阴病在寒热反复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其他各种各样的症状,在“抓主症”的过程中,病人的疾病进程需要被格外关注,一定一定得多问病人或其家属,问清楚了才能辨清楚了。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须躬行。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成无己: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厥阴之脉,贯膈上,注肺,循喉咙。在厥阴,随经射肺,因亡津液,故得之。故泄利不止者,为里气大虚,故云难治。与麻黄升麻汤,以调肝肺之气。

& 此条的“下部脉不至”是否指的是尺脉;麻黄升麻汤,成无己注释的主旨意思是“随经治之”。

*麻黄升麻汤方: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

成无己:《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正气虚者,以辛润之,当归、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热者,以苦泄之,知母、黄芩之苦,凉心去热;津液少者,以甘润之,茯苓、白术之甘,缓脾生津;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芍药之酸,以敛逆气,葳蕤、门冬、石膏、甘草之甘,润肺除热。

& 厥阴病全篇,成无己的方解在全文结构框架下来看,总有一种格拒的感觉。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成无己:伤寒四五日,邪气传里之时。腹中痛,转气下趣少腹者,里虚遇寒,寒气下行,欲作自利也。

&“ 转气下趋少腹,此欲自利”,这个表达我想一定是作者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不然不会是这样的表达方式。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成无己: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下,损伤正气,寒气内为格拒。经曰:格则吐逆。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以通寒格。

& 伤寒本有热,又逆吐下,提示有寒,这一条需要结合前文探讨。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

成无己: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成无己: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者,阳气得复也,今必自愈。

& 阳气来复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成无己: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诸紧为寒,设复脉紧,阴气犹胜,故云未解。

& ······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成无己: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阳气太虚也。灸之,阳气复,手足温而脉还,为欲愈。若手足不温,脉不还者,阳已绝也,反微喘者,阳气脱也。

&厥阴病的各种表现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成无己:少阴,肾水;趺阳,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水不胜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

& ······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成无己:下利者,脉当沉而迟,反浮数者,里有热也。涩为无血,尺中自涩者,肠胃血散也,随利下,必便脓血。

& 这里的“脉”值得注意,“寸,尺”是不是现在常用的“寸关尺”,不一定。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成无己: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成无己: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是主下重;大则病进,此利未止;脉微弱数者,邪气微而阳气复,为欲自止,虽发热,止由阳胜,非大逆也。

& 关于诊脉,也要结合病程。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成无己: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病人微厥,《针经》曰:下虚则厥。表邪欲解,临汗之时,以里先虚,必郁冒,然后汗出而解也。

&脉,面色,身体感知,下利,汗·······古人关于身体疾病表达的特殊符号。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成无己:经曰: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成无己: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日卒时,周时也。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得生;若手足不温,脉不还者,为阳气绝,则见死也。

& 时间--古人判断疾病预后的特殊符号。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成无己: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脏也,故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

& ·······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成无己: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而厥者,阳气大虚也,与通脉四逆汤,以固阳气。

& 汗出而四肢手足冷,阳气不足。

身体体验:昨天,吃下一个圣代后,行小周天,自手肘往下冒冷气,右肾部跳动,每一次吃冷的东西,能感受到刚一入口,寒气便直达两肾部位。

通脉四逆汤:附子 干姜 炙甘草,温肾暖中焦。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成无己: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利,致后重也。与白头翁汤,散热厚肠。

&······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成无己:《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

&······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成无己:下利腹满者,里有虚寒,先与四逆汤温里;身疼痛,为表未解,利止里和,与桂枝汤攻表。

& 寒则温,有邪攻邪,简单直接。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成无己:自利不渴,为脏寒,与四逆以温脏;下利饮水,为有热,与白头翁汤以凉中。

& 以凉治热,治疗的时候不需要理解的很繁琐,抓准时机很重要。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成无己:经曰:实则谵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 在现在临床治疗中,“下利,谵语,有燥屎”可出现于精神类疾病中,由伤寒转变而来我还没有见到过,它们在用药上是不是有着本质的思维差别。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成无己: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虚,客于胸中,为虚烦也,与栀子豉汤,吐之则愈。

&······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成无己: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得脓尽,呕亦自愈。

&在临床中,不管是住院医生还是门诊医生,只要病人来了,就会多多少少开一点药,所以遇到到这种类似情况一定要使用好药方,才ok。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成无己: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便当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微热见厥者,阴胜阳也,为难治。与四逆汤,温里助阳。

&厥阴病的治疗方向是以调节全身阴阳为主,我认为运用三部九候遍诊法更为合理(猜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成无己: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

&······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成无己: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

& 从少阳论治。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成无己:大吐、大下胃气极虚,复极发汗,又亡阳气。外邪怫郁于表,则身热,医与之水,以发其汗,胃虚得水,虚寒相搏,成哕也。

& 提示临床中在病人正气虚弱之时,应避免外邪侵扰,否则在治疗上会增加很大的难度,甚至会前功尽弃,这一点医生一定要嘱咐病人。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成无己: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部,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便也;后部者,大便也。

& 此条病位在中焦及下腹,治法应使中焦畅通,上通下达皆可。

有人问我公理与正义的问题

写在一封缜密工整的信上,从

外县市一小镇寄出,署了

真实姓名和身分证号码

年龄(窗外在下雨,点滴芭蕉叶

和围墙上的碎玻璃),籍贯,职业

(院子里堆积许多枯树枝

一只黑鸟在扑翅)。他显然历经

苦思不得答案,关于这么重要的

一个问题。他是善于思维的,

文字也简洁有力,结构圆融

书法得体(乌云向远天飞)

晨昏练过玄秘塔大字,在小学时代

家住渔巷后街拥挤的眷村里

大半时间和母亲在一起;他羞涩

敏感,学了一口台湾国语没关系

常常登高瞭望海上的船只

看白云,就这样把皮肤晒黑了

单薄的胸膛里栽培着小小

孤独的心,他这样恳切写道:

早熟脆弱如一颗二十世纪梨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对着一壶苦茶,我设法去理解

如何以抽象的观念分化他那许多凿凿的

证据,也许我应该先否定他的出发点

攻击他的心态,批评他收集资料

的方法错误,以反证削弱其语气

指他所陈一切这一切无非偏见

不值得有识之士的反驳。我听到

窗外的雨声愈来愈急

水势从屋顶匆匆泻下,灌满房子周围的

阳沟。唉到底甚么是二十世纪梨呀--

他们在海岛的高山地带寻到

相当于华北平原的气候了,肥沃丰隆的

处女地,乃迂回引进一种乡愁慰藉的

种子埋下,发芽,长高

开花结成这果,这名不见经传的水果

可怜的形状,色泽,和气味

营养价值不明,除了

维他命C,甚至完全不象征甚么

除了一颗犹豫的属于他自己的心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这些不需要象征--这些

是现实就应当做现实处理

发信的是一个善于思维分析的人

读了一年企管转法律,毕业后

半年补充兵,考了两次司法官······

雨停了

我对他的身世,他的愤怒

他的诘难和控诉都不能理解

虽然我曾设法,对着一壶苦茶

设法理解。我想念他不是为考试

而愤怒,因为这不在他的举证里

他谈的是些高层次的问题,简洁有力

段落分明,归纳为令人茫然的一系列

质疑。太阳从芭蕉树后注入草地

在枯枝上闪着光。这些不会是

虚假的,在有限的温暖里

坚持一团庞大的寒气

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关于

公理和正义。他是班上穿着

最整齐的孩子,虽然母亲在城里

帮佣洗衣--哦母亲在他印象中

总是白皙的微笑着,纵使脸上

挂着泪;她双手永远是柔软的

干净的,灯下为他慢慢修铅笔

他说他不太记得了是一个溽热的夜

好像仿佛父亲在一场大吵闹后

(充满乡音的激情的言语,连他

单祧籍贯香火的儿子,都不完全懂)

似乎就这样走了,可能大概也许上了山

在高亢的华北气候里开垦,栽培

一种新引进的水果,二十世纪梨

秋风的夜晚,母亲教他唱日本童谣

桃太郎远征魔鬼岛,半睡半醒

看她剪刀针线把旧军服拆开

修改成一条夹裤一件小棉袄

信纸上沾了两片水渍,想是他的泪

如墙脚巨大的雨霉,我向外望

天地也哭过,为一个重要的

超越季节和方向的问题,哭过

复以虚假的阳光掩饰窘态

有人问我一个问题,

关于公理和正义。檐下倒挂着一只

诡异的蜘蛛,在虚假的阳光里

翻转反覆,结网。许久许久

我还看到冬天的蚊虫内围着纱门下

一个塑胶水桶在飞,如乌云

我许久未曾听过那么明朗详尽的

陈述了,他在无情地解剖着自己:

籍贯教我走到任何地方都带着一份

与生俱来的乡愁,他说,像我的胎记

然而胎记袭自母亲我必须承认

它和那个无关。他时常

站在海岸瞭望,据说烟波尽头

还有一个更长的海岸,高山森林巨川

母亲没看过的地方才是我们的

故乡。大学里必修现代史,背熟一本

标准答案;选修语言社会学

高分过了劳工法,监狱学,法制史

重修体育和宪法。他善于举例

作证,能推论,会归纳。我从来

没有收到过这样一封充满体验和幻想

于冷肃尖锐的语气中流露狂热和绝望

彻底把狂热和绝望完全平衡的信

礼貌地,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写在一封不容增删的信里

我看到泪水的印子扩大如干涸的湖泊

濡沫死去的鱼族在暗晦的角落

留下些许枯骨和白刺,我仿佛也

看到血在他成长的知识判断里

溅开,像炮火中从困顿的孤堡

放出的军鸽,系着疲乏顽抗者

最渺茫的希望,冲开窒息的硝烟

鼓翼升到烧焦的黄杨树梢

敏捷地回转,对准增防的营盘刺飞

却在高速中撞上一颗无意的流弹

粉碎于交击的喧嚣,让毛骨和鲜血

充塞永远不再的空间

让我们从容遗忘。我体会

他沙哑的声调。他曾经

嚎啕入荒原

狂呼暴风雨

计算着自己的步伐,不是先知

他不是先知,是失去向导的使徒--

他单薄的胸膛鼓胀如风炉

一颗心在高温里熔化

透明,流动,虚无

······

你可能感兴趣的:(厥阴病”探讨----我与古人的隔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