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下秧苗

农事//下秧苗

我们这里是水稻主产区,年年都会种大面积的水稻。种水稻很辛苦,流程也很繁琐。不同于麦子,玉米等作物。水稻种子不能直接撒到地里。水稻的分蘖力很强,对温度要求较高。单单是种植就要经历要经历育苗,移栽,插秧三个步骤。每年春天,五一节之前,要开始育苗,用我们这里话说叫下秧苗。

乍暖还寒的天气是不行的,等到温度稳定在二十五摄氏度左右就可以开始下秧苗。首先是做稻池。选择一块地,一般是去年秋收之后留春的稻田。或者是村口的一块空地。尤其是村东的那块林地,离村子和稻田的距离都刚刚好,旁边的池塘是绝好的水源和淤泥。又有树荫可以遮挡过于猛烈的阳光。所以在这里做稻池的人家特别多。

在空地上量好尺寸,一般是长十来米,宽两米左右的方格。然后把格子内的土地铲平,并在四周堆起小小的土埂,踩实使之不漏水,这池子就算做好了。

接下来就要取池塘地的淤泥,铺在池内。因为淤泥柔软湿润,容易搪平,又很肥沃,很适合做水稻生长的底土。只是取淤泥的过程很是不容易。有些村民用泥比较少。便用绳子栓了铁桶,丢进池塘。待到铁桶沉底,人在岸边使劲拉绳子,等到拉上岸来,铁桶里便是满满的淤泥。只是这铁桶灌满淤泥,沉重异常。非壮劳力不能胜任,而且效率也不高。

有些农户用泥比较多,便几家一起商量,合伙把一个池塘抽干水,然后人拿着铁锹,舀子,桶等工具,下去把淤泥甩到岸上,接着再把甩到岸上的泥运到稻池里去。这个活既累又脏,累的胳膊发酸,糊的满身污泥。不过人们干活的时候总是三五成群,互帮互助,说说笑笑,也就不觉得累了。

当然还有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池塘水 抽干之后,人们并不急着取淤泥,而是先下去抓那些鱼虾。一个冬天没有什么好玩的户外活动。这样抓鱼的活动人们都不愿意错过。塘水一干,大人小孩便都挤到池塘里抓鱼摸虾。于是在那几日,便每天都有鱼汤就米饭吃。

不管鱼虾有没有抓完,总不能耽误正事。很快人们就要把淤泥从池塘里挖出来运到稻池里。黑黝黝的淤泥仿佛是一团黑奶油。往稻池里一倒,用晒耙铺平。大概总要铺十来公分厚,就可以把水稻种子撒在这黑奶油上面了。

几十亩的水稻种子,就撒在这不过几十平见方的稻池里。人们总是慎之又慎。盖上一层草木灰,再打上一些预防地下害虫的农药。接着用竹弓和塑料薄膜在这稻池上搭起大棚。在大棚的保护之下,这秧苗便可以生长在更加温暖湿润的环境当中。这大棚蒙上没几天,透过薄膜,已经可以看到里面一片碧绿。赶到高温的日子,人们总是一边擦汗还一边欣喜的说:这样的天气,秧苗一天能窜一扁指!

当然,下好了秧苗并不是就不管不问,等着长大就行。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人们要去修补刮破的薄膜;正午太热的时候人们要去掀开薄膜给秧苗透气;气温下降再及时的蒙上;下面的淤泥干旱皲裂的时候要及时的浇水。大概要经历半个月到二十天,这秧苗终于长成,绿茵茵的仿佛细软的草坪,这个时候便可以脱离大棚,移植到水田里了。

近些年来,也许是水稻种植技术改进,也可能是人们图省事,也可能是种子不同了。像之前那样辛苦的做稻池,挖淤泥,蒙大棚的很少了。很多人家开始种植旱稻,也有些直接用插秧机,有些则直接把种子撒在水田里,盖上网有些甚至直接把种子撒在麦田里。各种方式不一而足。村民们在各自的田地里各忙各的,在新的技术和思想的推动之下,人们的耕作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和改变。农民们流的汗越来越少,而收成越来越好。那些曾经的劳作方式终于一去不复返成为历史的余晖,只保留在一代人的记忆当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农事//下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