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拖延,给自己一个十五分钟小单元

《拖延心理学》是一本值得细细思索的书,书不在于如何去读,而恰恰在是否信书中的话切切实实的做。人并不是一架精密机器,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压力就像洪水,平时是感觉不到的,也许我们常常唯恐避之不及,也忌讳谈起,究竟是不敢正视,还是平静接纳?需要改变拖延的现状,就是要将这股洪水释放出来。

看到不顺眼的人、不顺眼的事,可以诉诸笔端。笔下编织的,是另一个世界,完全由自己主宰,那些内心的黑暗之源,可以在一个反面人物让聚集,也可以让自己未尽的遗憾在故事中实现。难怪有的伙伴写完会有痛快淋漓的感觉,笔耕成为最好的疗愈方式。

对待负面情绪,疏导远比逃避和恐慌重要,将洪水疏导到该去的方向。这个阶段,也往往是我们最初的状态,不敢承认自己不完美。没关系,不要先自我审查,束手束脚。写第一稿的时候,要跟着感觉走,这时候无论多么不忍卒读都不应该停下来,这时候去删改只会夺走你的感觉,抑制你的冲动,最终无可奈何。所以,一开始的感觉是最重要的,也是我需要培养的。

以前我想,为什么我写出一点文章如此艰难,和挤牙膏似的,每次磨磨蹭蹭,非要等到夜深人静,这一天已经快过去才开始动笔,原因是我总认为写一个人物需要思量成熟,思路打通,以至于勉强为之,自己都嫌弃自己的文字。

记得以前很喜欢一位作家,叫君天,好像那已经很久以前,百度贴吧的远古大神了。他有一段话说的不错。每个人的创作水平是波浪线,不是直线。你可能写一个90分的作品,然后有生之年,再也得不到这个心目中的90分。但是你只要够努力,可能会写出很多70-80分的作品。本来,80分已经够好了。但因为你拿到过90分。知道90分的作品是什么味道。所以一旦你达不到心里那把尺,你的潜意识就会来刺激你。

这也是完美主义为什么在我们心中根植的原因,要么我们执着于未完成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最好,在和自己内心的消耗中,精疲力尽,要么干脆觉得自己达不到,于是安然接受自己的现状,起码现在还保持着未失败的形象。也许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不如像书中所说的方法那样,先全盘接受自己。我先完成的,不过是15分钟的一个小单元,我和自己对话,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不在乎语句的重复、混乱,我把文字,当成思绪,当成安抚,当成疗愈的过程。

鲁迅曾说:胜利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落后还要坚持跑到终点,以及观看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起敬的人,正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持之以恒固然是逆流而上,是不容易的,但何妨把阅读和写作变成像日常吃法饮水一样正常的需求,那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很自然的事,不再感觉到痛苦和艰辛。

你可能感兴趣的:(拯救拖延,给自己一个十五分钟小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