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思维的牢笼,留出质疑的空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有时候眼睛也会蒙蔽我们对于真相的看法。一场制造的假象,使我们的内心做出一定的暗示。人人都不可能是神探夏洛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思考,机智断案。这种或真或假的心里暗示出现时,不要及时下结论,保持怀疑的态度,再看看,也许会有不同的认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对别人给予自己的“第一印象”而先入为主。例如在一个某公司的酒会上,出席的嘉宾大多西装革履、礼裙艳丽,好不奢华。突然出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想必大多是都是会敬而远之,甚至是避而远之伴随着怨言,嫌弃。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便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晕轮效应”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常常以偏概全。把自己的某些心里特点附加给对方的这种“投射倾向”。

还是那个衣衫褴褛的人,若是不急着开始自己的“投射倾向”那么会对这个人又以下判断,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他也许就是一个乞丐,或许有些饥肠辘辘和寒冷,只是想寻找一点食物用以充饥和取暖,且看他的脚上是否有泥水便可。还有一种戏剧性的看法,说不定某人为了找点乐子,装扮成一个乞丐,排除完脚上的泥水,通常一个乞丐经历风餐露宿,手上与面部的肌肉会有黝黑,皴裂的现象。若是前者,发发善心为这个可怜人给予他所需即可。若是后者,更不可掉以轻心,我们仍未知道这个假扮乞丐的人的身份以及意图,关于意图我们又有两种设想,第一种,只是以好玩的想法捉弄别人,那这个人一定是知道这晚会有宴会的人,或者就是在场嘉宾,环顾四周,观察是否有人离席,就让这个玩笑愉快的结束。第二种,排除第一种,安全起见,早早通知保安做好准备,且看此人的动作是否带有歹意。或许会有人质疑这番分析,若是一个高明的玩家,鞋子上的泥水以及皮肤的黝黑,皴裂,在如今化妆术发达的时代,这一切都是可以伪造的。其实这只是一个编撰的故事罢了,但我们却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这便是质疑的空间,在选择相信之前,请留有质疑的空间。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尊重他人。

避免“以貌取人”“晕轮效应”注意“投射倾向”在你要先入为主的时候,何不多质疑一下自己的判断是否有纰漏,为自己留出空间,与他人适当的距离,总不会出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跳出思维的牢笼,留出质疑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