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学习才是教师该干的活儿(别人的好文章,给我指明了方向)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口吐白沫地拼力讲话,把课讲明白是一码事,指导得当却是另一码事。教师最需要修炼的技术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通过与学生交流知道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各种手段将学生的潜能释放出来,帮助他们达到最佳学业状态。

学业的优秀不是简单地依靠教师拼力地教,而是需要学生自己能够走到正确的轨道上去,需要学生自身对于学习、学科及知识内容的内在兴趣,以及投射到学习中的意志力的修炼。因为,学习的潜质在学习者的体内。

当然,学生的学习潜质像大树的种子那样,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教师只是环境的辅助,而不能代替学生依靠自身力量的发展和成长。为此,教师要布置给学生合适的任务,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且富有智慧的引导、鼓励、帮助,这是促进“潜质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所必需的养分。

教得好≠学得好

“当年我任县化学教研员时,有一个学生获得了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并被保送到北大,这是稀有人考上北大的小县城出现的“教育奇迹”,而教这个学生的化学老师却是一个学科知识面很一般的老师。”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简单崇尚“教师讲得好,学生一定学得好”的逻辑判断,其结果并不一定正确。

因为,良好的教学绩效在于教师与学生相处融洽、指导得当,正如成长需要“潜质种子”一样,学生的内在素质及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对于学业的提升、全面素质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优秀的教师是能够“读懂”孩子的人

人们总有这样的直觉,一个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师一定会有效地指导他的学生。但我看到的一些现象是,有些知识水平高、表达能力良好的教师,却陷入了个人的“知识显摆”而喜欢自我表达、表演的陷阱,更习惯于处处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是多么的了不得,并习惯于指责学生知识水平不高、智商不够聪颖、表述不够精彩、表现没尽人意。一些“聪颖”的教师,脱离不了“指责的习惯”,因为,指责与命令在教师的行为方式中较为常见,越是聚焦到志向、希望和未来,指责和命令变得更加强烈。指责越多,学习效果反而变得更加糟糕,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消极抵抗。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知识水平看起来不是最高超的,但他十分喜爱孩子,也特别懂孩子,时时以欣赏的眼光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总觉得孩子的聪颖、学习力、知识面等太吸引人了,以至于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更多地表达,然后以尊重的方式与孩子们一道去解决各种问题。

“学生其成绩无不体现出与他们在老师心中的印象相符的结果”,那些知识、能力算不上高水平的教师,只要他能够做到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刻苦努力,并珍惜与学生共同进步的机会,对学生的内心潜力持有一种非同一般的、足够强大的信心,以发自内心的敬重孩子才能的方式去教授课程,并发自内心地相信学生的潜能,其教学有效性更容易突显。

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自我感知、自我提升

约翰·惠特默在《高绩效教练》一书(林菲徐中译)中指出,“一个教练需要具有他所教教练领域的经验或技术吗?答案是‘不’——如果教练真的是以公正的、提升觉察力的方式行动的话”。最好的教师不仅能够指导得当,还能够教会学生学会自己指导自己。

“世上没有两个心灵或身体相同的人。我怎么能告诉你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唯有你自己可以通过觉察力来做最好自己。”教师通过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或增加知识操练频次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觉察力。提升学生自我觉察力,需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指导的技能,从而增强来自内心的力量和信心,树立自力更生、自我信念、自信和责任感。提升的觉察力能够令学生的感知超出正常的清晰度,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自认为不佳的认知方式或延续良好的认知方式,指向内心的改变比起回应教师的指责或取悦教师的虚假表现,更能提高学习的效能。

总之,教师要做的事并不只是告诉学生知识或该做些什么,尤其不宜以专横的手段,告诉学生必须服从你的要求而否定作为学生应该具有的责任心,或者告诉学生作为教师的你看到了什么而否定学生的自我觉察力。做好教师工作,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自我觉察者,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

一切教育教学行动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感知、知识内化和内心力量的强大,即使教师讲述精彩、行动灵活、智慧高超,如果不懂得指导学生之术,除了让学生感觉教师自身的演讲或其他方面很优秀之外,并不见得就能带给学生自身的进步和优秀。

你可能感兴趣的:(指导学生学习才是教师该干的活儿(别人的好文章,给我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