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斤重的卷子,开学季的同学们,想哭吗?


Happy Saturday





现在正是处于开学季,正所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悲啊,欢喜的是可以不用在家里听爸妈的唠叨了,可以和朋友在校园嗨了,悲的又是为何呢?面对放在书包里崭新且一尘不染的暑假作业还有各科老师大大们另外给予的暑期赏赐——考题测试卷,欲哭无泪啊!



就在近期,开学的前一天,两名即将步入初三女学生在快餐店狂赶作业的新闻爆火于网络了:暑假要做的卷子重4斤!一个人一支笔一个夜晚一个奇迹!暑假要做的卷子重4斤,真的是学校给予的压力越大,学生的成绩越好吗?
显然我给出的答案“当然不是!”



1.作业量太大,学生敷衍完成任务。
现大多数学校布置作业的现象:作业量大,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完成了老师们布置的学习任务,当然了,只是完成任务,并没有许多的“技术水平”,就是说大部分完成的作业质量并不理想,效率也不高。多了还存在同学之间互相抄袭的状况,这是最让老师们头疼的。



2.学习任务重,学生抗压能力差。
现大多数在校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都说,读书苦,读书累,现在只要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将来才能够成才,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少年时期就是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没错。适时的施压是没有错的,但是要掌握个度,过了,就起到一个相反的作用了。



就拿我的发小小A来讲吧,他的爸爸妈妈都有受过高等教育,就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从小A上初中开始,他的妈妈就开始十分的焦虑,该给到孩子一个怎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取到一个基于完美的成绩答复给她。以至于每天监督着小A的学习情况,拉着小A上各种课程辅导班。这个时候的小A已经开始对学习十分的厌倦了,以至于隐藏的抑郁情绪时不时的冒出来,学习的并不开心。


直到小A上了大学之后变得情绪低落,他的妈妈还想让他去国外留学,这个时候其实小A的内心是拒绝的,他的外公发觉自己的孙子情绪上出现了问题,就果断的去跟他妈妈说明,跟学校请求自己的孙子能够休学半年去外地放松,缓冲一下心理的不良情绪,在以一个最好的状态归到校园。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特例,其实学习要讲得是就是一种劳逸结合,最好是让学生爱上学习这个伙伴,而不是基于压力下的无奈接受。


3.教育模式过于严格,学生存在逆反心理。
有些学校的教育模式观念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的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国内与国外教育模式的区别

1.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
国内的“灌输型教育”确实能够使大多数学生们掌握住牢固的知识根基,有好也有坏。致使在死板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在面对新鲜事物总存在畏缩心理,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学校里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在国外就不同了,则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



据资料显示,在美国,大多数学校课堂气氛都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


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2.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
思维夏谷鸣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中英教育沙龙上说:“有个德国学生到我们学校交流,发现我们的学生会说七七四十九,他当时很惊讶地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夏谷鸣讲到这儿时,现场观众哄笑起来。
不认死板的硬理,不认为所有的数学题目都只有一种答案。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曾重金请来外国老师给中国学生授课。他说,中国学生也不习惯,反映外国老师比较“水”,因为他们并没有BBC纪录片中数学老师邹海连那样“成体系”。



“有一天我把一个外国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说学生反映他讲课不系统。他很诧异地问我,‘为什么讲课要成体系?课本已经非常成系统了,我要做的就是辅助孩子们学习。’” 夏谷鸣说,他突然明白了,有时候孩子的成长要靠“自学”。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自己喜欢学习,才有动力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授课的系统体系化,过于循规蹈矩,没有活跃性,学生缺乏兴趣度,自然离厌学不远了。



4.避免机械性的教育模式
 在BBC准备让英式教育向中式教育取经时,英国《卫报》评论援引学者赵勇的观点称:中国人正涌向相反方向。该评论文章说,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学生或许很擅长死记硬背但后劲不足。中国家长渴望在中国建立英式私立学校。中国学生塞满了美国和英国大学。他们可以看到,在充满活力的经济和极其开放的社会里,被迫的、机械竞争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无法带来创造力或幸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会昌对北京两百名多名孩子进行19年的跟踪研究,最终发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大心理特征,他把它称做“两颗种子”:一个是主动性,一个是自制力。 针对这两颗种子,需要浇灌它,而不是限制它的环境,限制它发芽伸根。注重全面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公斤重的卷子,开学季的同学们,想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