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你好,在吗?我就拉黑你。——互联网时代人人都需要懂的微信礼仪

最近在看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里面有提到一个词:职业化

什么是职业化呢?

他在书中举了个例子,没准你也遇到过~

微信上,一个半熟不熟的人,突然发过来一句:“你好,在吗?”

然后就没下文了……

这时候你是回“在”,还是“不在”呢?

你回“在”吧,但是这时候可能正在过马路,或者正在开车不方便。

又或者下一分钟就忙着做其他事情去了。

等他接下来再说什么事的时候,就需要很久才会收到回复。

说“不在”吧,那对方肯定会觉得你不礼貌,明明回复了,还说自己不在。

所以遇到这种动不动就给别人发“你好,在吗?”其实是让对方很为难、甚至有些反感的事。

亦或者你就是那个曾经也给人家发“你好,在吗?”的人吗?

这时候可能会问,这没毛病啊,如果真的找别人有事,那该怎么问呢?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说句“你好”,然后有事说事,简短的说清楚自己的意图。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给了对方足够的时间来选择要不要回复,或者如何回复,什么时候回复,让对方感觉舒服。”

假设,你问人家在吗?对方回,在,有什么事呢?然后你再说啥啥啥,你觉得费不费时呢?

假设在一开始,你就把要说的问题一下说出来,对方看完第一句直接就可以回复你了。

所以,这种能够“永远站在对方舒不舒服的角度考虑问题,让跟你打交道的人感觉舒服”,就是职业化。


在这个人人使用手机,人人通过网上联络的时代,大家都有必要学习关于互联网时代的“职业化”。

我相信很多人其实不是不愿意接受,只是忽略了一些细枝末节,缺乏了解。

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说当代大学生深受“微信表情包”的伤害。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微信作为现在最常用的聊天工具,聊天中添加一些微信表情,可以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而表情包的出现,本来它的作用就是为了更丰富的表达情感,活跃气氛,增加聊天中的乐趣的。

我自己就喜欢在发信息时,后面都会习惯性加一个表情以表示当下的情绪,已确保更准确的表达我的意思。

总觉得干巴巴的一串文字不足以体现我丰富的情感,哈哈哈~

但是当我们不了解每个表情包所代表的涵义的时候,就很容易弄巧成拙。

比如有一个经常被大家误用的表情:微笑

很多人用它来表示友好,官方的定义也确实就是微笑,友好的意思。

可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它的意义早已不是表达友好了,而是已经变成贬义——“我就静静的看着你装,不说话”甚至是“鄙视,讨厌”。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为此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的客户人员被客户投诉了,原因是他和客户聊完之后发了一个微笑的表情过去。

而他的本意是示好,没想到却被客户误会了…

这听上去对你来说,是不是很不可理喻?

真的是这样吗?这是谁定义的?

在我看来,它就是单纯的表达友好的意思啊。

至于为什么这么解释,我也不知道,只能说,也许这就是和年轻一代人的代沟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和这个类似,也是很容易造成误解的表情:微笑挥手。

在很多微信语境下,它也已经不是“微笑着说再见”的意思了,而是“微笑着说滚蛋”,“再见,不送,一点也不想跟你说话了,请快走开”。

……

只能说互联网时代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有些放在过去某个场景下的一些行为,

在新时代看来,可能就会变成是不礼貌,甚至还会弄巧成拙,造成误会。

职业化,就是让别人觉得舒服。

如果别人(尤其是客户)觉得舒服的方式变了,那么我们也得跟着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问:你好,在吗?我就拉黑你。——互联网时代人人都需要懂的微信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