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书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呢?

好像在看书的过程中,总是在找自己的共鸣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希望能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认同,在读书中不断寻找知音,寻找有共同话题和共同观点的书。

然后有人说这样只是读书,不记得书内观点,不做读书笔记,不做思维导图,就得不到认知提升,等于无效读书,就等于没有读书。

今天看了《认知觉醒》就特别感谢作者写的这么详细,完全把我想说的内容,文字化出来了,我就感觉读书为什么要看起来很认真?为什么要按照学霸们的要求来做读书笔记?为什么要按照书的大纲来记录思维导图?为什么要拆解书中观点呢?

世界多彩就是因为观点不同而精彩,都一样了,我都记得书中的观点了,那是我,还是作者的翻版呢?我要寻找的是我的认知呢?还是复制作者的轨迹呢?又不用考试,我何必要记录下书本的大纲呢?我何必强求自己要跟作者观点都要一致呢?

这种在《认知觉醒》中作者叫做看起来很努力的自我满足感,一年听300本书,每本书都是读书达人解读10分钟的书,看似轻松搞笑,实则处理被动学习的浅层学习,只满足输入的过程,总结出来的数量,这就是看起来很努力,但是仍然焦虑不断。

读书就是要深度学习,必须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释信知识,关联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这才是我觉得我喜欢的读书方式。

不思考,无读书。

看小说,可以思考作者埋下的伏笔,思考小说的结构,思考精彩的人物为什么精彩,转折为什么设置在此处如此引人入胜?

看历史,可以关联更多的历史人物,同期其他作品描写,看历史时间段中此时间的社会形态,文化基础。

看人物传记,总结人物有什么可贵品质,哪些我可以拿来借鉴到自己的生活,哪些不太适合我当下的阶段。

看热门书籍,是为什么热门,哪些观点顺应了作者思维,哪些让大众非常认同所以得以畅销。

读书,就是这样,不断拓展,不断思考,不断推翻以前的自我认知,才会有认知提升,我总跟着作者跑,我就不是我了,我还追赶的十分辛苦,那就没有读书成长的乐趣了,一旦没有了乐趣,那读书这件事也不能长久了。

用思考读书,用自己的话总结,用多思维角度提问,写下的内容,可能是几个字,可能是长篇大论,这就是自己知识的总结,这才是自己认识的升级,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形成自己的系统,这样才是我喜欢的读书。

有人老是说读书就要读书笔记,读书就要思维导图,还要总结出多少多少,累不累呀,形而上学何必呢?

每个人的读书方式都不同,所以我可能比较适合这种随心所欲的不做笔记,爱自己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方式,有突发奇想的就马上记下的读书方式,有的人喜欢记读书笔记,喜欢记思维导图,就是形式不同吧,找自己喜欢的方式,不用用这些来条条框框来规定自己,发散性自由自在的看书挺好的。

这段时间一直在纠结读书笔记这个问题,也总跟自己较劲,是不是真的没笔记就不进步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我,现在也算是自己得到了解答。我不喜欢记就不记,用自己的思考留下能留下的,深入思考能提炼的,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简单明了的就是我的读书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读书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