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生之大智慧

作者张宏杰,曾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坐天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曾国藩家书》等多部畅销读物。

《曾国藩传》,是张宏杰最近新出品的一本人物传记,它从科举出仕、湘军崛起、总督生涯、最后岁月等四个人生关键节点入手,详细描述了曾国藩一生功名事业和心路历程,呈现了“中兴第一名臣”在为人、当官、办军、做事等多个方面的人生智慧。

该书引用了曾国藩大量的原始书稿,并一一注释,语言通俗易懂,风格精练简洁,可以作为一本“言传身教”的随身读物。

①为人

二十多岁青春年少,曾国藩已经历了六次科考失利。第七次科考时,他痛定思痛,深入查找失利原因,改进学习方法,勤下苦功。终于一考成名,连中三榜,从秀才一路考到了翰林院。

本来以为到翰林院可以做天之骄子,奈何院里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一个湖南乡野出身的小子,那比得上京都见多识广、天资聪颖的公子哥,就像现在的大学生辛苦考到清华、北大,才发现自己是沧海一粟。

但艰难的科举之路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即崇尚笨拙,所以他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做事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但也最踏实的方式去做。

到了翰林院,曾国藩开始如饥似渴地读书,并接触了王明阳、朱熹、韩琦、韩愈等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的思想。他想,如果一步步踏实用功,他们的成就也不是高不可及。于是在三十而立之时,确立“圣人”志向。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书中提到了几点:三十年如一日地写日记;并把日记给朋友看,请他们监督;明确修身阶段,刚开始要猛,在进程中要韧;还有关键一点,就是广交友。

从书中可以看出,虽然刚开始曾国藩有很多常人都有的毛病,如傲慢、见识狭隘、批评不分场合等,但在一次次的反复磨练中,他的脾气和秉性发生了变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和毅力,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

②当官

刚开始在官场上的曾国藩,就像一个愣头青,想以一己之力,改变官场腐朽之风气。他本人颇爱发表言论,看不惯的地方悉数脱出,久而久之树敌不少。虽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赏识,以惊人的速度连升几级,但难免惹人眼红,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必露,人必非之”。

后来的几次困境让他大彻大悟: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于是,他从亲朋好友的评价中,总结出了自己最致命的四大弱点,并一一提出改正的方法。比如,他任两江总督要职时,很多官员来送礼。他觉得送礼不光是钱,还有人情。如果一点不收,就会显得“不近人情”,而且不利于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所以他的原则是: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轻的收下来。

作者评论说,曾国藩是“非典型类清官”,颇有意思。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如清官海瑞,才叫人佩服。而曾国藩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在现存资料中,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筹备湘军、任职打点、培养人才等都需要大把银子,仅用官薪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③办军

一般人会认为,一介书生,怎能行军打仗,实在是天大的笑话。

但曾国藩却做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风雨飘摇的中国:皇帝无能、吏治慵懒、军队涣散,这样的队伍怎么能抵抗已经势如破竹的太平军。于是他运用逆向思维建造了一支湘军,皇室绿营军没有什么,湘军就刻意训练什么,以致于后来成为压住天平军的主力部队。

从文中可以看出,创办湘军困难重重,没有财政经费,没有人会造战船,要从广东沿海购进洋式武器,皇帝的猜忌,国人的嘲笑......曾国藩都用最踏实、最“笨”的办法亲力亲为,逐一解决了。

当然,书中还详细描述了曾国藩在对待洋人、培养人才方面的卓越见识,以及他在长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中殚精竭虑、心身惧疲的暮年状态。

一代伟人,可歌可泣,值得学习,强烈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人生之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