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笔记之七:日本的精益制造从何而来?

图片发自App

2015年1月25日,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表的一篇热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描述了一群中产阶级在日本疯狂购物的情形和思考,其第一天阅读量就超过了60万,大量网友认为此文章贬低了中国制造,戳中了国人的“痛点”。吴晓波认为,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文中他这样问到:

做电饭煲的,你能不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

做吹风机的,你能不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

做保温杯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

做马桶盖的,你能不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文章最后,他不无伤感地感慨:“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一时激起千层浪,国内很多制造业的大佬对此愤愤不平、颇不服气。

然而,无论如何,日本制造就是优质的代名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无法改变的事实。2016年全球最具创新企业100强,美国和日本分别以39家与34家企业,遥遥领先。如果要把这个榜单放大到1000强,就会发现美国简直是一枝独秀,而日本则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遥遥领先后来者。

图片发自App

在通信服务、材料、非必要消费品等高端细分领域,日本整体强于美国。在消费的全产业链条上,甭管多高端,日本常常可以做到性价比最优,因此,很多技术即便不是源于日本,但最终其代表性企业、产品往往会落在日本。

日本Hardlock公司制造的“永不松动的螺丝钉”,被广泛用于中国高铁上。更绝的是,Hardlock公司在发明了这一种螺丝钉后,毫不犹豫把图纸、制作工艺公开了出来。敢公开就是因为,他们相信,我就算告诉了你怎么造,你也造不出来。

日本高端机床业稳坐世界头把交椅,没有之一,品牌最多,技术最高,利润最高。如今全世界所有工业生产级的顶级机床基本都是由日本承包的,日本机床业的优势领域之广,让人叹为观止,就连一些只有几十人个人的小企业,如松浦,浜井都有其独到的技术实力。许多军工级或航天设备,少了日本机床的辅助要么根本无法生产出来,要么是无法达成商业化成品率,要么就是造价昂贵到无法承担。

图片发自App

为何日本制造能够做到如此精益求精、极致完美?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世界上最好的工业成品品质把控?为什么日本制造的那些优点优势,一直被羡慕又很难被超越?这其中蕴含的文化传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日本人的自我修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能力,而另一类则是培养比能力更多的东西。

能力的修养,就是要磨掉人的“躯体之锈”,使人如同快刀一样闪光,目的是完善人们对生活的驾驭能力。在能力修养上,日本人很少为自己找托词,也很少为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找替罪羊。桥牌冠军不会抱怨为玩好桥牌而要求他作出的自我牺牲,他也不会把为了成为高手而付出的时间看成是压抑。

在培养能力的自我修养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层面——“圆熟”,指的是意志与行动之间丝毫无间的经验。没有达到圆熟境界的人,在意志与行动之间仿佛有一个绝缘体,当这些通过特殊训练被去除之后,圆熟者就全然意识不到“我正在做”,如同电流在电路中自由流动,游刃有余。这与庄子的庖丁解牛简直异曲同工,只不过这种“无我”的境界,我们是少数人在追求,日本则是全民的修炼。

图片发自App

十二世纪前,禅宗就被日本人用来训练武士、政治家、剑术家和大学生,以实现非常世俗的目的。禅师所传授的传统训练,是想教给弟子如何求得真知,这种训练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但他最终必须对习禅者的内在意识发生作用。

一名剑术家,必须不断学习和训练正确的击剑方法,但这种熟练只属于“能力”的范畴,此外,他还必须学会“无我”。他首先站立在平地上,把注意力集中于支撑身体的几英寸区域上,然后他占据的这个平面会逐渐升高,直至他学会轻易地站在四英尺高的桩子上,如同站在庭院中一样。当他能够绝对安全地站在桩子之上,他就“了悟”了,他的思想再也不会因为眩晕和害怕跌落而走神。

画家、诗人、演说家、武士,都以相似的训练达到“无我”,他们所达到的并不是“无限”,而是一种彻底不被打扰的、对有限之美的感受力,或者是对方式和结果进行协调,用“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努力以达到目标。日本人用“活着的尸体”作为对人的高度赞扬,说明一个人已经达到“圆熟”之境的最高状态,也即是最近流行的“心流”状态,他们训练到可以随时随地实现。

图片发自App

这种“圆熟”状态应用到产品制造上,就是高度自觉的“工匠精神”,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自江户时代起,工匠们就把自己的产品看成是自己人格和信誉的表现,他们不以功利、不以富贵论荣辱,对工作的坚持、对难度的挑战逐渐演变成普通民众崇尚的价值取向。

在日本现代制造业中,“工匠精神”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员工们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向来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此基础上,他们会对产品工艺进行永无休止的改进再改进,以保证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

日本无论传统工艺品还是现代制造业的各种生活家电、汽车、建筑等,其制作都颇为精美,功夫细腻,巨细靡遗,故障率极低,各种“良心产品”、“诚信产品”可以说是举世有目共睹,为人欣羨,日本自己亦甚是自豪。

如果说,方法、技巧、工艺可以学习模仿,我们还有机会赶超的话,那么这些追求极致完美、技能高度熟练、擅长“无我”状态的产业工人,是哪个国家都难以大批量培养出来的,除了在日本文化土壤里。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日本人这种需要极端训练、高度自律的能力也在逐渐退化,近年来众多日本制造业领军企业开始频频爆出篡改、造假、隐瞒、谎报等丑闻,无疑反映着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开始变得稀薄缺失,这才是真正的深层危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菊与刀》读书笔记之七:日本的精益制造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