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的案例学习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344天。2021.01.30

      上午与两位老师约练,内容依旧是《尊重与希望》书上的经典案例,与老师们通过探讨案例,总是能够让我如痴如醉,惊叹与许老师的智慧与才学,迷上了徐老师的问话,回应简短却蕴含着共情与赞美,理解与尊重,未知与好奇。这些都是我望之莫及的,需要不断不断不断地修炼。

      未知与好奇。单说这四个字,相信学习焦点解决的老师都都自己的理解能够说一说,但若用到眼前的来访者身上,恐怕就不如说的那么容易、轻松和好用了。首先不知道“未知和好奇”的“关键点”,若捕捉不到或抓不住来访者看重的、在意的,会谈可能会“绕”,耽误时间,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其次“未知和好奇”时,感觉别扭和牵强。第三是“未知与好奇”的时,浮于表面,不够深入。有点浅尝辄止。看许老师的案例“点”抓的“稳准”。如“老师,你知道我有忧郁症啊。我之前都不能上学,都在房间里,都是我妈妈一直照顾我,好长一段日子呢。现在我比较好一点了,但是是我还是觉得痛。”咨询师回应:“痛苦?怎么说呢?”又如,来访者:“这个,妈妈帮我很多。”咨询师:“妈妈怎么帮你的呢?”且,即使通读,也没有丝毫感觉到违和感,是那么自然呈现。

      评量化腐朽为神奇。评量的魅力老师们是有目共睹的,在焦头烂额时、在不知道怎么提问时、感觉在绕圈时,抛出一个合适的评量问句,瞬间会让模糊的、焦灼的、盘绕一团的清晰起来,至少也会有新思路想到如何去“梳理”,至少知道开始的地方在哪里。然在生活中或咨询中,却很少用评量,不是不想用,而是不知道如何用,量尺“向度”的确定心中无数呀。我想想,可能是倾听能力不够,总结归纳还欠缺(这也是许老师督导时说到,在听来访者说的过程,咨询师脑海中要迅速形成一个树状图,随时对来访者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不知道来访者倾诉了一推,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困扰来访者的是什么?来访者说的一团糟,咨询师听的是一团麻。所以,在以后的咨询中,一开始要敢于刻意地有意识地用评量,尤其是约练过程中,即使来访者老师反感,但这恰好是探讨评量的时机与向度把握的难得的契机。如案例中,来访者一直强调是妈妈的帮助,妈妈没有放弃自己,这是咨询师“我想知道,在妈妈的帮助下,如果在一个1分到10分的量尺上,10分代表你一开始说的,你可以跟之前一样,可以上学,很正常地过日子,1分是一开始住院的情况,你现在在几分的位置?(我理解是对来访者现状的一个评量,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变化)”来访者:“5分”。咨询师:“5分啊!在这5分里,妈妈帮你忙有几分?你帮自己的忙,有几分?”来访者:“妈妈3.5分,我自己1.5分。”咨询师:“1.5分是什么啊!”看,多么奇妙,1.5分是来访者自己的努力,而非全是妈妈的,这就是评量的力量,带来来访者。又如,咨询师:“让我了解一下,如果以1分到10分来评量,10分是很流利、很有信心,1分是很紧张、很结巴,你现在在几分的位置?”来访者:“这两个好像不太一样,就是有时候我听起来还可以,但我心里面很紧张。”(前面,来访者一直将紧张与结巴连在一起,似乎它们是形影不离的,一个评量就让来访者清楚地看到两者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大师的案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