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匮乏后 心灵也日渐枯萎!

老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正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世界才这么精彩。可当百样人开始说一样话的时候,世界还会精彩吗?

能否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是衡量语言能力的关键尺度,我们的思想需要用语言来展示,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当我们开始成为复读机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开始退化了,用别人的语言显然不能准确阐述自己的思想,但我们自己又没有合适的语言,所以还是勉为其难用别人的话吧,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想法都是别人给我们的,这种尴尬的情况不仅是语言匮乏,也是思考能力减退的迹象(懒于思考也是重要原因),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听到网上某句话感觉非常有共鸣,但是请不要忘了,那是别人的思想,不是你的。

网络,是我们共同的知识路径,它本是个开放的平台,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可以汲取,然而我们常常限定自己获取知识的领域,除自己专业方向以外,带着刷屏、网红等等头衔的内容,总能吸引更多的人,我们自己认真筛选出来的内容反而不多,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的思想开始逐渐趋同,连表达方式都非常相似。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本书在网上掀起一股阅读狂潮,这倒没什么问题,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书的评论,不同人读完之后的感悟居然很相似,不知道书的作者会作何感想(我要是作者会感觉很郁闷)!对于一种思想,不同的人本该有不同的感悟,我们不仅感悟相似,连表达方式都很相似,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眼界、认知能力、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也开始相似了呢?想想居然有点发毛,就像路径给程序输入一个指令,程序只能作出符合指令的动作,无法超越指令的边界,布热津斯基说:“公众们将逐渐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这与现在的情况颇有相似的地方。

看到问题后首先要找一个切入点,从一个可以形成认知的角度切入进去,才能最终把问题阐述出来,阐述出来才有找到答案的可能,很多问题找不到突破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自身无法解答这个问题的情况下,又不能把问题向别人明确的阐述出来(甚至模糊阐述都做不到),继而通过交流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所谓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啊!

我们面对的问题多种多样,而我们又惯于从自己擅长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当我们无法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寻得问题突破口的时候,清晰的阐述就无从谈起,而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时,我们还是会习惯性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去揣度新的视角,最后有多大偏差,就看想像力有多丰富了,从一个问题演变成两个问题的可能性很大;即便能看到突破口,能不能通过擅长的语序把问题表达清楚仍然是个问题,因为我们的语言库习惯了原有的表达方式,当面对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讲清楚仍然不确定,例如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人一般在情感强烈波动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激动的说不出话,人们惯于用无声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情感,这是本能。但阐述问题时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如果阐述每个问题时都带有强烈的情感反应导致说不出来,那么就不能单纯看作是语言匮乏的问题,情绪控制力也是重要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言匮乏后 心灵也日渐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