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6:目录学-子部 第15-18节

第十五节 佛道

一.中国佛教典籍

(一)参考书: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吕诚之师《昌著中国通史》学术章的佛学部分、1991年中华书局版《周叔迦佛学论著集》里的《法苑谈丛》。

(二)相关著作:

1.《高僧传》十四卷,萧梁释慧皎撰。

(1)内容:为类传体,分译经、义解等十门,记自后汉至梁初高僧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又二百余人

2.《续高僧传》三十卷,唐释道宣撰。

(1)内容:体制略同《高僧传》,记自梁初至唐高宗麟德二年高僧四百八十五人,附见二百十九人。

3.《宋高僧传》三十卷,北宋释赞宁奉敕撰,太宗端拱元年书成进呈。本名《大宋高僧传》,是宋朝所修高僧传的意思,并非专给宋时高僧立传。

(1)内容:体制同《续高僧传》,记唐初至北宋太宗雍熙年间高僧五百三十二人,附传一百二十五人。

(2)优点:其中习禅篇有临济、沩仰、曹洞、法眼、云门五宗大师们的专传,为禅宗的重要资料。

(3)传本:《宋高僧传》有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范祥雍点校本

4.《弘明集》十四卷,萧梁释僧祐撰

(1)作者:作者百人,又僧十九人。

(2)内容:收集自汉至梁弘扬佛教的文章,以书启论述居多

(3)优点:如民国时引起学术界争论的《牟子理惑》,以及范缜《神灭论》和时人对《神灭论》的辩难,就都收在这里。因此此书确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的重要文献。

5.《广弘明集》三十卷,唐释道宣撰。

(1)作者:道宣即撰《续高僧传》之人。所集文章作者教内外共一百三十余人,内南北朝一百余人,唐近三十人。

(2)内容:其书体制则与《弘明集》相异,《弘明集》不分篇,此书则分归正、辨惑等十篇,每篇恒有道宣叙述及辩论列代王臣对佛法兴废等事

(3)优点:也是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文献。

6.《法苑珠林》一百卷,唐释道世撰。

(1)内容:为类书体制,将佛家故实分类编排,凡百篇,篇又分部,部又分小部,总得六百四十余目,引经、律、论分隶其下。篇前有述意部,述意犹言叙意,篇末或部末有感应录,广引故事为证,且必注出处,近代耳闻之事则注某人所说。所引古籍除佛经外有一百四十余种。

(2)优点:因此不仅是佛教要籍,又和类书一样可作辑佚之用。

7.《五灯会元》二十卷,南宋释普济撰。

(1)内容:是按禅宗世次记述的语录。在此以前已有五种这样的“灯录”,即:①北宋法眼宗道原撰《景德传灯录》,记至真宗景徳时。②北宋临济宗李遵勗撰《天圣广灯录》,记至仁宗天圣时,兼对《景德录》略有补充。③叱宋云门宗惟白撰《建中靖国续灯录》、续《景德录》,记至徽宗建中靖国时。④南宋孝宗淳熙十年临济宗悟明撰《联灯会要》,合北宋三《灯录》为一书,而续其未备。⑤南宋云门宗正受撰《嘉泰普灯录》,记至宁宗嘉泰时,以未见《联灯会要》,故补《天圣》《建中》二录未载师尼及王臣之缺,遂以普照之“普”字名其书以上五书各三十卷,中多重复,普济删繁就简,合成一书,故日《五灯会元》。

(2)优点:为研究禅宗的重要文献。

(3)传本:有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苏渊雷点校本。

二.道教典籍

(一)参考书:吕诚之师《吕著中国通史》的宗教章、吕诚之师《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中对道教的讲述、陈寅恪的《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崔浩与寇谦之》、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讲全真、大道、太一这三个新道教的专著)。

(二)相关著作:

1.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东晋葛洪撰。

(1)作者:葛洪是道教理论家、炼丹专家,《晋书》有传。

(2)内容:二十篇,从这里可看到当时道教徒的言行,如何人山,如何配制药物烧炼金丹,如何画符防虎狼等等,最后的“祛惑”还列举了古强、蔡诞、项曼都、白和等自言已成了仙的骗子。

(3)优点:文笔生动,是研究其时道教及我国古代炼丹术的最佳读物。

(4)注本:1980年中华书局出有王明的《抱朴子内篇校释》。

2.《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北宋张君房等撰,仁宗时成书进呈。

(1)内容:

《四库提要》说:“自一卷至二十八卷总论经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二十九卷至八十六卷则以道家服食炼气、内丹外丹、方药符图、守庚申、尸解诸术、分类缕载;八十七卷至一百二十二卷则前人文字及诗歌传记之属,凡有涉道家者,悉编入焉。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

(2)优点:除全真、大道、太一这三个新道教外,其前道教正一教派的文献有此书即可知其大略。今天则不仅研究道教,对了解古代社会以至民俗也有用处。

第十六节 杂抄

一.几种重要的杂抄

(一)含义:杂抄,是把前此若干书中认为好的精粹有用的摘抄出来编到一起,成为一部新书之谓。

(二)杂抄和类书的区别:类书要分门类来编集这些资料,杂抄只是一部书接一部书地抄,不用再分类。

(三)相关著作:

1.《群书治要》五十卷,唐魏徵等奉敕撰。

(1)内容:缺失了卷四、卷十三和卷二十三。这是杂抄经、史、诸子的书。

(2)优点:其中的《晋书》尚是今本《晋书》纂修前的旧本,诸子中如桓谭《新论》、崔寔《政要》、仲长统《昌言》、袁準《正书》、蒋济《万机论》、桓范《政要论》等后来均已失传。所以此书在辑佚校勘上很有用处。

2.《意林》,唐马总撰。马总两《唐书》都有传。

(1)内容:这书杂抄先秦诸子和汉以来的子部书,据现存的这六卷本有一百多种。

(2)优点:可供辑佚校勘之用和《群书治要》相同。

3.《说郛》一百卷,元陶宗仪撰。

(1)内容:据此统计共抄录了七百二十一种书。编次并无规律,只是随读随抄编集成书,多子部的杂记、小说之类。

(2)优点:可贵的是其中有好些原书后已佚失,此《说郛》可作辑佚校勘之用

(3)传本:有明抄本流传,近人张宗祥用六种明抄本校出一部比较完善的百卷本,民国十六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另有清顺治四年陶珽重编宛委山堂刊刻的一百二十卷本,则已更动了原本的次序,改变了原本的本来面目,陶珽还刊刻了《说郛续》四十六卷。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商务张校本缩印,并据张氏在1952年用另明抄残本校勘的成果编写成“说郛校勘记”附在书后,再附带影印了陶珽重编的宛委山堂本《说郛》一百二十卷和《说郛续》四十六卷,并在全书卷首编了个总目录。

第十七节 类书

一.早期供做诗文备查的类书

(一)类书的含义:类书最早是编了为做诗文备查用的,由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文章流行骈体,诗也讲究辞藻,都要多用典故,于是从前此书籍包括经史子集里抄出种种可用于诗文的故实,分类编集,所以叫做类书。

(二)隋唐时著名的类书:

1.《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隋虞世南撰。

(1)作者:虞氏是文士兼书法家,传在两《唐书》里,但此书是在隋大业时所撰集。

(2)内容:全书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等十八部,部下再分类,共有八百五十一类,都用大字写出原文,用小字在原文下注明出于何书。

(3)传本:有明万历二十八年陈禹谟刻本,多所改窜,应该用未经改窜的明抄本和据明抄的传抄本。清光绪十四年孔广陶用孙星衍等所校抄本再行校勘刊刻行世,是较好的本子。

2.《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撰。此书武德七年修成进呈。

(1)作者:欧阳询也是文学家兼书法家

(2)内容:共有四十六部七百二十七个子目,每个子目先引用若干古事,然后抄撮标出“诗”“歌”“赋”“赞” “书”“表”“疏”等各种体制的诗文,所抄多整段整篇。

(3)传本:有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汪绍楹点校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时附编了人名和书名篇名的索引。

3.《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撰,是玄宗时叫编了供皇太子做诗文之用,所以叫《初学记》。(1)内容:共有二十四部三百一十三个子目。每个子目先“叙事”,再“事对”(即可以成对的词及其原文),再是赋”“诗”“颂”“赞”“箴”“铭”“论”“书”“祭文”等各体诗文,大体同于其时盛行的《昭明文选》的分类,所引也多整段整篇。

(2)传本:其书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十年安国刻本,另有清严可均校本与安刻颇有异同。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是用出自安刻并改正些错误的武英殿刻古香斋巾箱本作底本,并利用了严可均及陆心源的校勘成果,1980年重印时又出了一册包括事对索引和引书索引的《初学记索引》。

4.《白氏六帖》三十卷,唐白居易撰。

(1)内容:其书原只名《六帖》,是白居易为做诗文方便随意纂抄成书的。不分部只列了三百六十七个门类,每个门类先列词语,有些词语还作对偶有点像《初学记》的“事对”,在词语之下用小字注出原文,但又不注此原文的出处。其后给原文注了出处的,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是他的曾祖父秘阁公即晁仲珩。

(2)传本:这种有注的宋本,一种叫《新雕白氏六帖事类添注出经》,存卷一至二十八;一种叫《白氏六帖事类集》,三十卷完全,只是所注出处不如上一种多,有民国二十一年影印本,分一千三百六十七门,又附五百零三门。1987年文物出版社又据以影印。此外,《直斋书录解题》又著录孔传的《续六帖》三十卷,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六引《复斋漫录》说孔书本名《六帖新书》。南宋末年又被合编刊刻成《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也简称《白孔六帖》,今大图书馆多藏有明嘉靖时刻本。

(三)隋唐类书的作用:

1.作索引,作资料汇编用。要研究古代的什么事物,在这些类书中一般可以找到,它提供你一堆现成的资料。当然使用起来还要做到原书存在的查用原书,原书已佚的要说明是什么类书卷几引用的什么书。

2.所汇集的资料,原书已佚的可作辑佚用,原书存在的还可作校勘用,因为这些类书的时代早,所引用的在文字上也许比今本正确些。其中《艺文类聚》和《初学记》被人们利用得更多一些,因为如上所说,这两书所引的多属整段整篇。

(四)《太平御览》一千卷,北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书成进呈,和《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合称北宋官修的四大书。

1.内容:和此前的《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不同,有些资料不是直接取自原书,而是利用此前的这些类书编纂的,,有五千三百六十三类,五十五个部。每类列出一条条的书名并引文,不再细分“叙事”“赋”“诗”等。

2.优点:《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多有不见于《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里,而且部类也比较多,因而其书和《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同为人们所重视引用,甚至引用得更频繁。

3.注本:这书通行善本有《四部丛刊三编》里影印的宋本配日本活字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用《三编》本影印四大册,并编“总类”和各册细目。1935年哈佛燕京社出版聂崇岐主编的《太平御览引得》,有篇目引得和引书引得,也便于使用。

二.宋以后的大类书

(一)《玉海》二百卷附《辞学指南》四卷南宋王应麟撰,元顺帝至元六年由庆元路儒学刊成行世。

1.内容:宋代的科举在哲宗绍圣时设宏词科,徽宗大观时改为词学兼茂科,南宋高宗绍兴时定为博学宏词科,因而读书人有通晓历代典章制度和本朝掌故的要求,《玉海》即为此而编纂。分二十门,门下再分子目。

2.优点:所引颇多宋代的实录、国史等第一手史料,也有宋以前的史料而其后佚失者,因此很受研究历史尤其研究宋史者所重视。

(二)《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明永乐元年奉敕撰,二年奏进,赐名《文献大成》,继又增修,五年奏进,赐名《永乐大典》。

1.内容:这本是一种将做诗用的每个字注有故实的韵书,加以无限制地扩大而产生的怪物。是以当时的《洪武正韵》为纲,在每个字之下抄录有关的资料,有的是整部书抄在这个字下面,如《水经注》,有的则把一部书分拆成若干条,分抄到有关的各个字下面。《永乐大典》不能算是类书,因为它不分类,只好算是韵书,但又不像韵书那样真可备查用,无处可归,只好“名不正,言不顺”地让它混进类书堆里了。

2.优点:可用来辑佚和校勘

3.传本:当时只抄了一部“正本”,到嘉靖四十一年又抄了一部“副本”,隆庆初抄成。明亡后,正本已不见踪影,只剩下副本在翰林院里,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更被大量地焚毁抢掠。1960年中华书局征集了残存在国内外的七百三十卷,影印以供利用。1986年中华书局又将其后征集到的六十七卷影印,并将这两次所印再合印成精装本,并附印了杨氏连筠簃刻本《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

(三)清康熙时官修的类书:

1.《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分类字锦》六十四卷、《子史精华》一百六十卷、《佩文韵府》四百四十三卷和《韵府拾遗》一百十三卷。

2.史料价值:远不如前面所说唐宋几种类书有用,主要原因是修这些类书时所用的书今天大体还都保存着,这些类书并无辑佚校勘的功用。

(四)《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

1.作者:诚亲王胤祉纂辑,清世宗即位后此书被世宗据为己有,命蒋廷锡等重为编校。

2.内容:共计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一万卷

3.优点:作为资料的索引和汇编尚有其用处,其中引用的多种地方志,如今也不易找见,有的当已失传。

4.注本:过去易得的有清光绪时图书集成局扁铅字印本,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铜活字本。1986年中华书局和巴蜀书社用中华本再影印。

第十八节 丛书

一.宋明人编印的丛书

(一)传统的类书:只有汇编丛书中的杂纂类丛书,才是传统的丛书。

1. 《儒学警悟》七种,南宋俞鼎孙、俞经编刻,书成于宁宗嘉泰元年,是现存的最早的丛书。有民国十一年陶湘刻本。

2. 《百州学海》一百种,南宋左圭编刊,在度宗咸淳时。有民国十六年陶湘刻本,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陶刻本。

3. 《顾氏文房小说》四十种,明顾元庆编刻,在正德、嘉靖时。有民国十四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原刻本。

4. 《古今逸史》四十二种,明吴琯编刻,在万历时。有民国二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原刻本。

5. 《稗海》七十四种,明商濬编刻,在万历时。

6. 《汉魏丛书》三十八种,明程荣编刻,在万历时。有民国十四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原刻本。

7. 《津逮秘书》一百四十四种,明毛晋编刻,在崇祯时。有民国十一年博古斋影印原刻本

二.清人编印的丛书

1. 《学海类编》四百四十一种,清曹溶编,陶越增订,时在清初,仅有抄本,至道光时六安晁氏用木活字排印行世。有民国九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晁本。

2.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八种,清乾隆时奉敕用木活字排印,多从《永乐大典》辑出之书。有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多种重刻本。

3. 《抱经堂丛书》二十种,清卢文弨编刻,在乾隆时。有民国十二年直隶书局影印原刻本。

4. 《知不足斋丛书》二百零七种,清鲍廷博编刻,在乾隆至道光时。有民国十年古书流通处影印原刻本。

5. 《经训堂丛书》二十一种,清毕沅编刻,在乾隆时。有光绪十年大同书局影印原刻本。

6. 《雅雨堂丛书》十一种,清卢见曾编刻,在乾隆时。

7. 《岱南阁丛书》二十三种,清孙星衍编刻,在嘉庆时,有部分是仿宋元本刊刻。有民国十三年博古斋影印原刻本。

8. 《平津馆丛书》四十三种,清孙星衍编刻,在嘉庆时,有部分是仿宋本刊刻。有光绪十年朱记荣重刻本。

9. 《士礼居丛书》十九种,清黄丕烈编刻,在嘉庆时,多数是仿宋本刊刻。有光绪十三年盖英馆影印原刻本,民国十一年博古斋影印原刻本。

10. 《学津讨原》一百九十二种,清张海鹏编刻,在嘉庆时。有民国十一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原刻本。

11. 《守山阁丛书》一百十二种,清钱熙祚编刻,在道光时。有民国十一年博古斋影印原刻本。

12. 《连筠簃丛书》十二种,清杨尚文编刻,在道光时。

13. 《别下斋丛书》二十七种,清蒋光煦编刻,在咸丰时。有民国十二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原刻本。

14. 《粤雅堂丛书》二百零八种,清伍崇曜编刻,在道光至同治时。《琳琅秘室丛书》三十种,清胡珽编,用木活字排印。有光绪时董金鉴重刻本。

15. 《佚存丛书》十七种,日本天瀑山人林衡编,用木活字排印,皆中国已佚失而保存在日本的书。有民国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原印本

16. 《古逸丛书》二十七种,清黎庶昌编。黎氏光绪七年出使日本访得中国已佚失的宋元刻本、古写本书,由日人木村嘉平等覆刻。又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一年起出版《续古逸丛书》四十七种,皆影印宋刻本。中华书局1982年起陆续出版《古逸丛书三编》,亦皆影印宋元刻本。今已出齐四十三种。

17. 《四部丛刊》三百五十种,民国八年至十一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宋金元明清刻本活字本抄本及朝鲜刻本,民国十五年重印,抽换二十一种版本,民国二十五年又出缩印本名《四部丛刊初编》。《四部丛刊续编》八十一种,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影印宋元刻本抄本稿本。《四部丛刊三编》七十三种,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商务影印宋元刻本明活字本抄本。这些都是民国时规模最大的影印古籍善本的丛书,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所以附带在这里说一说。重印本《四部丛刊》在1989年,《续编》在1984年至1985年,《三编》在1985年,都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精装本。

18. 此外,商务印书馆在民国二十四年选取丛书一百部编辑出版《丛书集成初编》,共收书四千一百零七种,按王云五分类法编排,大部铅印断句,少数影印,也便于使用。当时未能出齐。1983年中华书局重印,以后又把未出的出齐。

 下次推送《古文献学讲义》目录·集部,即第一节概说、第二一节楚辞、第三节诗文、第四节词、第五节曲。

作者:不确定uncertain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6:目录学-子部 第15-1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