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鸣 尼采《教育何为》读后感

有书共鸣 尼采《教育何为》读后感

  有种阅读叫做被动阅读。

    参加指定的读书阅读打卡就是。

  《教育何为》,看到书名有点感兴趣,看到作者是尼采,就犯难了,担心读不下去。然而又想,看书而已,又不是写书,作者和读者的身份还不容易区分吗?

    翻译者还是周国平,他得有多爱尼采啊。我还有一本尼采的诗歌集,也是周国平翻译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有段时间我还抄过尼采的诗歌,只有抄写,方能读得进去。

  以前,对于周国平的印象是,作家,“妞妞的爸爸”,深圳某图书馆馆长,还挺羡慕他的馆长身份的,作家做馆长,再合适不过了。在《教育何为》里,看到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难怪以前读他的一些文章,很难理解,关于哲学的很多话题,我都是头痛的。但是作为阅读爱好者,确实又绕不开哲学。

    2020年一年的碎片化阅读,我明白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好闭上自己的嘴,多抄读书笔记,免得误导别人。

    《教育何为》的读书笔记,也抄了一些,开始以为,这只是尼采讲德国教育的事,抄着抄着,觉得中国也有这样的情况,世界上的幸福或者不幸福,其实都差不多。也许周国平先生翻译这本书,也是想借尼采的观点,试图让读者联想中国的教育。

  #有书共鸣[超话]#《教育何为》尼采

#读书笔记

1.现代教育违背了教育的本义,越来越被功利所支配,而这正是时代的浮躁侵入教育领域的恶果,也是大多数受教育者不得不陷入时代的浮躁的根源。

2.利益——更确切地说,收入,尽量多赚钱——成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教育似乎被定义成了一种眼力,一个人凭借它可以“出人头地”,可以识别一切容易赚到钱的捷径,可以掌握人际交往和国民间交往的一切手段……每个人必须学会给自己精确估价,必须知道他可以向生活索取多少。

3.一个资质虽非常超常但良好的人,倘若他想在学术上有所为,就必须潜心于某一个专业领域 对其余领域只好不闻不问。

4.语言是一个人的趣味和教养的直接体现。在尼采看来,媒体的恶俗影响首先是通过语言侵蚀到教育界来的。他要求语文教师负起责任,禁止学生使用诸如“占有”“赚取”“盘算”“掌握主动”“无需考虑”之类令人恶心的词语,显然因为这些词语反映了时代的急功近利特征。

    姑且摘录某天的打卡内容,虽然我假装很有使命感一样分享在微博上,后台也确实会看到几个点击数,我不清楚究竟有没有人看到尼采的内容,就好比我现在站在广州南站的候车大厅里,人很多,但其实我并没有看到熟人或者被熟人看到一样。

    说真的,和我交流尼采也是不行的,我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教育这块大蛋糕,也不是谁想动就能动,有些事看得清楚,但还不是要配合去做吗?

    能不能做个优秀的自己,其实功夫还得花在教育之外,走出校门,自己再去努力。高中历史老师苦口婆心劝说,某些内容不应该这样,你们应该去图书馆寻找更好的答案。但是,你们现在就得要背熟教材,高考过后,千万要把这些记忆抹掉。

  万分想念我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阮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书共鸣 尼采《教育何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