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要求相似——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9

一起写吧小记:8月27日,第2期"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活动第27天。有121位老师完成更文并群接龙,小打卡处的数据有127位老师完成。


继续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生命科学领域。这个领域一共有6个主要概念。

第1个主要概念是"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已啃读过。第2和第3个是关于动植物的。

这两个主要概念非常相似: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份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是不是就是动植物之别而已?再仔细一读还真不是。除了动植物字面上的差别,有些差别跟他们自身的特征也有关。

比如说植物,他自身会光合作用,能制造养分。而动物,则没有这个本领。它的养分都要通过其别人获得,比如植物比如其他动物的养分。所以在概念的表述上,就有比较大的差别。一个是可制造和获取,另一个则是直接获取,但获取的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其他动物的。

植物这部分概念,标准中又把它分成三个方面: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植物的一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外部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

这三部分知识点,除第一点外,其余都在中年级。比如高年级有这样一个学习目标: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这部分的活动,标准建议大家可以通过栽种盆栽植物等活动对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初步认识植物体生命过程中需要养份,且植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会发生变化。也可以带领孩子们利用图片等资料进行对比。

动物这一部分知识点,一共有三个方面: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所有的学习场合,都用到一个词"举例说明"。乍一看还以为是写科学论文。

第4个主要概念是关于人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低年级主要是识别人体的各器官,中年级则要描述呼吸器官、摄取养分的器官,及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这部分内容重点放在高年级。从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到人脑需要被保护,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内容都跟我们自身息息相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多种途径,初步认识人体的结构组成以及保健常识,进而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最容易也很有价值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作息计划。

当学生根据一些学习到的知识,了解到的常识,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计划,他们的改变就开始了。当然,执行起来才有成效。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帮扶、监督与强化。

小学生的自制力毕竟比较差,有了目标,他知道努力的方向,但人自带的惰性,加上小孩子爱玩的天性,很容易让计划泡汤。有了家长和老师的跟进,有了家长和老师的持续关注与鼓励,有了家长和老师的帮扶与强化。孩子一旦养成了好习惯,那就受益一生了。

第5个主要概念是: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第6个主要概念是: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老病死是一个生命过程。动植物也一样,他们都会经历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他们都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来繁殖后代。当然,有的动植物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再繁殖后代,只能消失了。我们是从他的化石中了解到,曾经有这样一种生物存在的。比如恐龙,比如猛犸象。

这些我们都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一些实践活动,通过收集一些资料,通过讨论等途径来了解,来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动植物要求相似——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