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就讲三点,看下孔子的示范。

孔子总结了益者三友、益者三乐、君子三愆、君子三戒和君子三畏。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假装斯文的人交朋友,同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损害了。”

这是在论交友之道。孔子把人们相互接触交往、结识朋友,分成两大类六种情况。过去有句老话:观其人,先观其友。一个人的周边环境,经常接触什么人,常年和谁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影响确实很大。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言谈举止以礼乐调节,喜好称道别人的好处,喜好结识贤德之友,这是有益的。喜好骄纵作乐,喜欢放纵游玩,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有害了。”

孔子给出的这两类六种行为,非常具体直观,也好懂,时至今日也未过时。三种有害的行为,人人都明白,只不过虽然心里明白,可未必能够在行动上杜绝。人有惯性,容易沉溺在舒适区,特别是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没有什么更高的追求目标,那就特别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还没到该说话的时候你就说话,这是急躁;该你说话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未曾察颜观色就贸然开口说话,这是瞎子。”

君子有三愆的愆,是过失的意思,这又是孔子提醒弟子们注意说话的场合与方式。他多次告诫年轻人要慎言。慎言,怎么个慎法呢?这就是,你注意以上三点,你说话就不会犯错,就是有分寸,就叫合宜。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戒备:年少的时候,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心发育成熟,血气方刚,要戒备与人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忌贪得无厌。”

人老了,往往此时身体肌能开始衰减,容易保守、退缩,或者把自己已经得到的一切看得过重。甚至有的老年人感觉来日无多,因此贪求种种实际利益而不知满足。这是自己要警惕的,戒之在得是要懂得放下、舍得,但并不是不再做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情:敬畏天命,敬畏高居上位的大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不可违而不敬畏,轻慢位居上位的大人,轻侮圣人之言。”

懂得敬畏,必知要循礼、守义、遵道,对自己有所要求,谨慎言行,对人对事都尽心尽力,合于中庸。

从商到周,有人格神意味的“帝”,他的宗教性神圣力量慢慢消退,地位渐渐被天、天道所取代。而对天的理解,也越来越具有理性主义的内涵。反映和代表民意的天命,已经成为有效制约统治者的一个强大的外力。这一点,被孔子及诸子百家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人,说的不是有官位的人,而是有德有位大写的人。老子也说过,宇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个大人,指的是德合天地的意思。

圣人之言,具体就是三代圣王所说的话。他们的话里有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有治理天下的道理。对此,君子必持敬畏之心。而明儒总结说:尧帝、舜帝兢兢业业,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小心谨慎,他们本身就有一个敬字。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天生聪明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境再去学习的,又降低了一等;遇到困境还不学习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下等了。”

孔子明确说过,他自己不属于“生而知之者”,而且他本人也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他自己是经过长期的学而不厌后才明白道理的。所以,他始终鼓励学生们要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身处困境之后再去学习。

这里,把人按智性分为两类,四种。第一种是一类,大概就是圣王、天才之类,反正孔子说他本人没有亲眼见过。后三种人属于同类,但差别就在于是否好学,学习的自觉性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当然,最差的一等,就是连遇到困难都不知去学习,那这种人就不足为训了。即使是圣贤之人,面对他,照样拿他没有办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话就讲三点,看下孔子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