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小儿辩日》看人的终身学习

上初三的时候刚开始学化学,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总是让我觉得很奇怪,酸为什么叫酸,碱为什么叫碱,或者说酸这类物质为什么要用我们吃的醋这种物质的味道来命名,而且还有一种PH试纸能检测出醋的酸度,我心想这不吃饱了撑着嘛,你测那干啥?初来乍到的一个生命,他总是习惯于用日常仅有的经验来评判他所学到的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各种科技所包裹的一个世界中,我们对那些与我们相亲相近的科学却如此陌生与惊讶,我们宣称我们的教育是要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科学精神的人,可是有这些素养的公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现在的老师又有几人具有这些素养,我们离理想的自己还有几重?
图片发自App

我是感觉我知之甚少,常常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说的文一点就是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上学那会对理科总是一知半解,心里一直藏着一个遗憾,希望把数理化再学得好一点。一般人学知识的规律是这样的,一旦过了三十岁之后,他所有的知识与能力都会停留在他以前的水平上,以后漫长的人生,他都停留在以前认识世界的水平上,不会再有大的进步。所以一个人一旦选择一种职业,那就是一辈子的事情。曾经年少时心中的疑惑与留下的遗憾就永远留在了记忆中,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真理的求知欲也便永远成了过往云烟,曾经令自己朝思暮想,热血沸腾的事业也令自己感到索然无味,完全麻木地没事生机地为活下去而奔波。很少有人能突破这个规律,所以我们总喜欢看新生一代。

图片发自App

那些抱怨自己当年没有时间,没有条件解决的大部分学业上的问题,我们都会视而不见,抛诸脑后,再也没有当年的热情令我们投入其中,就算我们有了无数闲暇到无聊的时间,就算我们有了无比便捷的条件。时间告诉我们,我们是一个爱说慌的人!

《两小儿辩日》我很早就看过这篇与圣贤有关的科技类文章,印象中所有关于孔子的文章应该都是关于为人处事方面的,而这样一篇关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探求的文章的确是有点与众不同,大意是这样,两个小儿聊天,一个说早上太阳距人近,中午远,因为早上太阳大如车盖而中午如圆盘;一个说,不对,不对,应该是早上远中午近,你看早上凉快,中午如探汤,这不跟你烤火是一个道理,远冷近热。这两儿童的辩论一下子把孔子难住了!这个问题当时把我也难住了,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因为好像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一天之中温度的变化是由太阳直射角决定的,与日地距离关系不大,因为一天之中的日地距离变化是非常微弱的。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两小儿辩日》看人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