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闲谈|先秦二一•虎头蛇尾的宣王中兴(上)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zhì,今山西临汾霍州市东北),太子静继位,这就是周宣王,共和行政结束了。

根据《竹书纪年》的说法,人们之所以选择归政于王室,完全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从共和十年(前832年)开始,西周连年干旱,到了共和十四年,持续干旱又引发了火灾,“庐舍俱焚”。正当周的贵族们忙着祈雨的时候,周厉王死了,已经四年没求来雨的巫史们充分利用了他的死,把旱灾和火灾都说成是由于“厉王为祟(suì)”,于是周宣王即位,共和行政结束。

大概周朝的贵族们已经被旱灾搞得焦头烂额了,也不想想大旱已经持续了五年,而周厉王才刚刚死去,就算火灾是周厉王的鬼魂闹的,那旱灾也肯定不是。他们完全可以再稍微有一点耐心,或者稍微有一点不肯放弃权力的私心,把还政于王室这件事再拖上一段时间。史载,周宣王刚一登基就下起了大雨,如果他们真的能再多等一段时间,雨当然还会照样下,但下完雨之后“厉王为祟”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那样也许就不用还政于王室,共和行政也不会结束,中国的历史也可能因此而走上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但历史不容假设,事实是共和行政结束了,周宣王登上了王位。《竹书纪年》说,周宣王一即位就实行了“复田赋”和“作戎车”这一文一武两项政策。“作戎车”好理解,就是打造战车加强武备的意思,可“复田赋”却没有那么好理解。

“复田赋”的字面意思是恢复按田亩收税,但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周定王十三年(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才是国史中第一次按田亩收税,尤其是周宣王的这个政策还是个不曾“初”就“复”的政策,所以能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复田赋”,不太好简单断言。而且,在西周“税以足食,赋以足兵”赋税有别的情况下,周宣王所“复”的到底是田税还是徭役,也实在是不太好说。

不过,不管“复田赋”到底是什么意思,认为周宣王即位后进行了某种内容的经济改革大致上是不会错的。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从他一登基就有钱“作戎车”来看,历时十四年的共和行政应该算得上政绩不错,但由于我们对共和行政知道的太少了,所以很难判断是不是真的这样,也不知道周宣王的改革是对共和行政时期经济政策的深化还是反动。

周宣王现在手里有两个钱,又加强了军事力量,应该说形势很不错。这个时候,他可以走成康之路,采取守势,以养精蓄锐为主,也可以走昭穆之路,采取攻势,以扬名立万为主。显然,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前者,但可惜的是,他选择了后者。

宣王三年(前825年),周宣王命秦仲“伐西戎”;五年(前823年)夏六月,命尹吉甫“伐皞狁(hào yǔn)”;同年秋八月,命方叔“伐荆蛮”;六年(前822年),命召穆公“伐淮夷”;同年,周宣王亲自率军“伐徐戎”。四年五征,全是路远难征的蛮戎夷狄,很明显是又开启了败家模式,但好在战绩突出,还是达到了“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效果。

周宣王只是对外强硬,对内则采取了怀柔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宣王四年(前824年),周宣王派蹶(jué)父到韩国去,“韩侯来朝”。《诗经·大雅·韩奕》说:“韩侯娶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汾王就是周厉王,可见周宣王这是把自己的姑表姐妹嫁给了韩侯,走的是联姻的怀柔路线。

在此之前的宣王二年(前826年),曹国的公子苏杀了国君幽伯疆而自立。对这样的弑君篡位之举,天子应该率诸侯讨伐以主持公道才对,但周宣王却跟周昭王不问鲁国的姬㵒(fèi)弑兄自立一样,也选择了不闻不问,走的是纵容路线。

这是发生在“四年五征”之前和之初的事。“五征”胜利后的第二年,宣王七年(前821年),周宣王“命樊侯仲山甫城齐”。这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厉公,“暴虐”,五年后死于齐国的“国人暴动”。对这样一个暴君,周宣王不理他也就是了,干嘛还要帮他?而且齐国要修城,用得着周宣王大老远的派人去帮忙吗?所以,这很可能是周宣王的“银弹政策”:我花钱帮你修城,你要对我表示臣服。毕竟,当年齐哀公是被周夷王给煮了的,两家也算是有仇,花两个钱拉拢齐国这样的大国还是很有必要。

“城齐”的第二年,宣王八年(前820年),“初考室”,也就是第一次举行宫殿的落成典礼。这说明周宣王也玩起了大兴土木的把戏。建宫殿是周王室秀国力的传统节目,举行落成典礼则是周宣王的新花样。我们实在不知道他举行这个典礼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只能认为是周王朝国力秀的升级版。

应该承认,对外的武功,对内的联姻、纵容和银弹政策,外加上国力秀,周宣王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到了宣王九年(前819年),“王会诸侯于东都”,大家都对周王室表示臣服。周朝看上去又兴旺起来了,《诗经·大雅·江汉》赞之为“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意思是勤勉的天子美名长留,施行文德和洽四方。

这就是国史中著名的“宣王中兴”。很明显,宣王中兴并没有“文德”什么事,所谓的“矢其文德”不过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拍马屁。有意思的是,这个拍马屁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受贿之徒召穆公,这再次证明了说他政治操守不高并不是冤枉他。

style=V��Kz: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史闲谈|先秦二一•虎头蛇尾的宣王中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