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富论》第五章: 精神的劳动-思考

第五章: 精神的劳动-思考

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我相信我们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思维活动。我们每一天都要为基本的起居饮食安排;我们每一天都要为工作学习拼博;我们每一天都要尽量满足自己欲望而去追求。种种人类的行为,都需要着我们的思考替我们去安排和帮助,去决定着我们所有行为的细节,这种具创造性的力量,便是我们的思考力。那么,什么叫”思考力”? 为什么我们的思考就是我们心灵中的劳动? 思考对我们的精神财富有什么意义?

  我们先逐步解释为何劳动和我们的思考,可以是在我们心灵中是恒等的。

  “劳动”一词(labor),在<<现代经济学词典>>中,劳动指社会可用于生产过程的一切人力资源(1)。明显地,这个定义表达了劳动是作为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意思。当然,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劳动一词有着不同的解释。根据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劳动一词可以概括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他认为劳动是由人类所进行,一种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一种以改变自然物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何人类需要劳动? 如果用法国经济学扎伊尔的说法,劳动所能做到,便是改变已经存在的物质的形态,而所改成的新形态,将会提供新的效用,以满足人类各项需要(2)。历代经济学家对劳动一词的定义,实在不能尽录,但我们都可从这些经典解释中,大概知道劳动一词所包含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思考? 思考(thinking)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思考作为一种能量便是思考力,它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

  我们的思考,有着劳动的性质。思考是可用于情感生产过程中的情感生产要素之一,它以分析、判断、推论、联想等方式,协助我们追求情感,获得情感。思考是由人类思维进行,一种为满足整个个体的心理需要,而有目的地去调整和控制思维的过程,是一种改变物质所带来主观感觉的实践活动。在我们心灵中,思考所能做到的,便是对我们己有的情感和观念,甚至整个精神世界,进行加工,去提供新的主观感觉,扩大原有效用,以满足人类各项心理需要。



5.1 思考的劳动


  思考是怎样体现在我们心灵,进行情感生产呢?

一个较能体现思考的情感生产性的例子,莫过于人们进行换位思考法。一个女士,认为她的丈夫某一种行径使她难受,如丈夫指责妻子的懒情,一般而言,如果妻子真心于丈夫,愿意为丈夫作出改变的话,那么,强大的爱情动机会驱使女士尝试说服自已,思考自己的缺失(分析)、思考自己如何作出改变(判断)、思考自己改变后的结果(联想) 。思考或者带来了女士的衷心改变,这也会达到思考的最终目的,即获得由丈夫重新给予的被爱感和幸福感。

  然而,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世界上也没有免费的思考! 现实世界中,我们也曾发现过一些女人不肯为伴侣作出改变的现象,为什么换位思考没有体现在这些女人身上呢?

   一个没有动机的人,怎会愿意作出思考?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炊”,不管你的生产技能有多高,若果缺乏必要的生产要素,生产活动便会停止。经济学家扎伊尔曾说:”如果没有资本,劳动就不能生产什么”。资本是劳动的驱动力,劳动的发生,是因为资本雇用了劳动;资本是劳动的对象,劳动的应用,是在于对资本进行运动。同理,不管你的思考技术有多高,若果缺乏必要的动机,情感生产活动便会停止。动机是思考的驱动力,思考的发生,是因为动机可以把想法得到实现;动机是思考的对象,思考的应用,是在于对动机进行运动,使动机可以增大。

   回到这些女人身上,这些女人不肯为伴侣作出改变,主要原因是缺乏动机去作出改变,她们可能觉得改变后所得到的,如幸福感,不足以补偿她们为丈夫作出改变所带来的种种付出,如自主地位、被尊重感等等。因此,女人们并不渴求因作出改变后所获得的幸福感,也因为没有相应的欲望,自然不能筹集出足够的动机去追逐幸福感,也就是停止情感生产。既然连一丝意欲和动机也没有,你还会有意念和想法去换位思考吗?



5.2 计量思考


   我们到底思考了多少? 我们应如何精确地计算出思考在心灵的表现呢? 想象一下,有两个男人都在工作,他们都追求着事业满足感,两个人都对工作有一样的热诚,因此,双方都投放了等量的动机,应付着他们各自的工作任务,一个男人的工作任务相对地较为简单,只是工作了数个小时,便巳经完成工作,因而内心感到来自工作完成的事业满足感,另一边厢,另一个男人的工作任务相对地较具挑战性,工作了一整天,仍没有完成,在他还没有感受到事业满足感时,他巳经烦恼不堪,甚至想作出放弃。我们应怎样描述男人的思考表现呢? 也就是说,我们的思考,可否采用一个大家都能感知的、客观的方法去把它的表现显示出来呢?

思考的单位到底是什么? 我们如何去统计测量自己的思考表现? 的确,我们为了寻找一个客观的方法去表示我们的思考表现,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数理的方式去表达出我们的思考。


要测量自己的思考表现,我们可以用以下的维度去进行测量。

1.     历时(duration)

大凡产品都会以同种产品数量多少,去表达它们的供应量、需求量、交易量等数量上的概念。同理,不同种的思考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维度,也就是每一种思考所能维持的时间,这样的变量具有可比性,可以和其他种类的思考客观地进行比较。

2.     动机价值(motivation value) 

  假如我们现在有了思考的数量,那么一种思考的”价格”将是什么? 一般而言,价格是一种可以表示一物所蕴含价值的工具,一种思考在每一刻的动机价值中,包含着它的稀少性和获得该思考力量的付出,也就是说,动机价值将是以付出动机的方式,去获得以及提供一定时段思考所需付出价值成本的总称。


  我们尝试根据上述量度我们思考的维度,可以得出上述图表。

  处于X轴的变量是一种思考的维持时间,这个变量将表示着一种思考运动所维持的时间,它可以用秒、分钟、甚至年数去作为单位。

  处于Y轴的变量是一种平均动机价值,以衡量着我们需为某一种思考,心灵需要付出多少动机量为代价,以维持思考有足够动力去运动。动机之所以成为代价,是因为同一股的动机有其他的用途,如投放于别的情感项目等等。

  在A点中,X轴的变量是V1,而Y轴的变量是T1。这表示了要获得T1时间的思考运动,便要在每刻时间付出V1的动机价值。

  面积B是X轴的变量与Y轴的变量相乘的结果,这表示了一种思考的维持时间与其相应的情感的动机价值的相乘,这面积的实际含意,是表示了该种思考运动在其T1的时间中,我们所投放的总动机量。

  举个例子,那位想通过完成工作去获得满足感的男人,要他为工作去进行各类思考劳动,首先他要有足够的意欲和动机,去推动他进行思考劳动。男人将愿意进行T1时间的思考运动,以获取满足感。然而,男人需要以付出平均每一刻V1的动机价值予一众参与思考劳动的想法为代价,才有T1时间的思考运动,去为他完成工作,获取满足感。整个生产过程,他需总共付出面积B的动机去进行情感生产。

  另外,思考生产率(Thinking productivity)是指思考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情感成果与其思考时数的比值。思考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在固定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情感的时数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思考生产率就越高,公式如下:



5.3思考生产力的增进


我们为了获取某种我们所需的情感,我们会由我们的意念,组织起各类情感生产要素去进行生产,让动机推动思考,最终通过思考活动逐步取得所需情感,完成整个情感生产活动。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考越趋灵活,我们的脑海也积累着一段段的回忆,以及一个个的想法和观点。越多的想法所积累下来,也意味着我们的思维以及心灵的活动将会日渐频繁。那么,思考的情感生产力是如何增加,以应付各种日渐增大的思维活动和心灵需求呢?

  在我们的心灵中,思考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缘于想法间的分工。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分工可以定义为一项把工作进行划分的行为,指把工作分成几个部份,每部份由不同的人来完成(3)。让我们由实体经济转到我们各自的心灵经济领域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思考为了完成情感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思考工夫和思考工序,我们的思维都会倾向把整个情感生产所需的思考工序进行划分,例如分成好几个甚至好几十个步骤,再交由不同的想法或意念去完成,以完成整个情感生产所需的思考工序。

  生命中是不乏这些例子的,男人为了完成事业满足感的情感生产,他便要把整个情感生产的思考工序进行划分,例如有对工作任务的分析、有负责工作要点的决策、有负责肯定自己价值的判断等等的思考工序。为了更有效地成整个情感生产,我们的思维会根据各个思考工序对想法所需性质,会交由合适或便利的想法各自负责不同工序,完成情感生产。例如面对工作任务的分析,会交由过往负责分析资料的相关经验负责,但我们正常地并不会或甚少胡思乱想,交给不相关经验或想法去负责此等思考工序,以确保情感生产顺畅。

  恰切的想法间的分工,将令同等的思考时数,能完成比过去更多的思考工序。

  首先,想法的情感生产技巧,会因为专业的分工而日进。所谓的技巧提升,实际上指我们的思维定势。在我们的情感生产中,我们的思考就是按照积累的思考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来协助我们情感的获得,特定的想法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的路线和模式,提升我们的思考的生产效率。

  例如,一男一女相爱,磨合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不论男女双方,一开始都想获得幸福感,在他们的情感生产中,他们思考的恰切分工就是按照积累的思考活动经验教训来获得,磨合期间,通过双方不同的想法的实现,去了解和探索如何最有效率地获得幸福感,知道了哪些想法更加合适,制定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可思,有不可思”的情感生产方案,这些特定的想法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考生产方式,将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双方对彼此的要求,协助我们情感的获得。这样,我们的思考便通过经验的总结,总结出各种情感生产所需的思考内容和思考工序,让我们和特定的想法日渐熟悉相关的情感生产工序,提升我们的思考的生产效率。所以,这是为什么男女间在磨合期间,会有苦恼对方的一面,但最后可以和谐地相处。这是因为,他们为了获得幸福感,他们的动机只会录用最合适的想法去负责相关思考,并随时间的积累,相关想法熟悉如何获得情感,令所需思考时数减少,提升情感生产效率。

  其二,利用适当的性格个性的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思考和节省思考。思考分工的结果,使各个想法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思考工序上。所以只要工序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不久自会产生出一种心理倾向,一种因习惯或因个人经历积累而成的个性,成为了一种心理倾向,以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式,来较容易地让我们完成先前各个的思考工序,这样凭借与自然力的合作,可减省一部份的思考力,提升我们的思考的生产效率。

  举个例子,一个人大部份的性格形成,一般都在其幼年,假设一个男孩幼年时过着一个快乐的童年,因此培养了乐观好天的性格。那么,在男孩往后的时光,该男孩应该在同等的思考时数和动机的付出,能够比起其他人更容易获得或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这是因为在他的情感生产过程中,乐观好天的性格有助他偏向选择具正面态度、更合适的想法,去完成各个思考工序,例如乐观性格,让他的想法偏向判断和相信事物美好一面比其丑恶一面远远,他往往因为其性格的影响,只注重世界的正面,没有过份注重负面的一面,直接缩短和减少了在幸福感生产过程中的思考时数的耗费和想法分工安排的麻烦,令他更容易满足和幸福,间接地提升我们的思考的生产效率。



5.4 思考分工的由来


  分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特征,人类因为分工,建立了一层层的社会经济关系,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我们的生产工序不再只局于依赖自身的劳力,人类懂得了利用别人的努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然而,这样的进步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的。

  分工是源于我们具有进行交易的能力。斯密认为,社会因为分工的缘故,令各行各业产量大增,当产量大增后,人们除了满足自身需要外,产量的增加造就了大量出卖的可能性。在交易中,人人都会把自己生产物的剩余部份,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生产物的剩余部份,这个过程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特定的业务中,而个中才能和价值间所形成的极大差异,造就了交易的倾向。所以,交易是一项人类通过互通有无以互相帮助的行为,而交易同时是分工的基础,因为只有交易的存在,人们才会通过分工去增加产量。

  回到我们的心灵中,思考的分工,是源于我们的想法和意念都具有进行交换的能力,我们的思考实施分工后,会一定程度上令各个所需情感的产量增加,产量的增加造就了我们总体动机的提升,为其他情感持续生产造就了可能性。在交换中,具动机的意念会把自己动机的剩余部份,换得来自其他源头或意念但自己所需要的动机,以确保自己可以正常生产,造就了交易的倾向。简单而言,每一个具动机的意念,都要跟不同的意念和想法中换取所需的动机,以实现它自身的运动。

  举例,现代人大多生活于商业社会,个人的安全感和事业成功挂勾是都市人常见的心理模式,因此,这种事业营造的安全感实际上是和事业成功感通过进行交换才会取得。我们假设一个男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因而获得相当分量事业成功感,因此,在交换中,由于男人感受到大量的事业成功感,所以多出的成功感会成为生产个人安全感的必要资本,另一方面,男人追求事业成功感的其中一个目的,便是从而满足安全感的需求。这便成就了意念之间的交换,因为一方意念是追求事业成功感,另一方意念是追求因事业成功而起的安全感,双方生产活动造就了对方的存在,而双方意念便是通过交换对方多产出的情感,以再次推动自己意念所属的情感生产。交换的存在,决定了我们思考分工的需求,以增加各种所需情感的产量。



5.5 思考的数量


  为了获取某种我们所需的情感,我们的意念,组织起各类情感生产要素去进行生产,让动机推动思考,最终通过思考活动逐步取得所需情感,完成整个情感生产活动。然而,我们发现,我们对某一情感有了欲求,我们才会了动机,对该种情感进行思索该如何取得。为了获取某种我们所需的情感,我们到底可以动用多少的思考量?

  <<国富论>>这样写道:”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随一国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社会的劳动,只能随社会资本的增加而比例增加”(4)明显地,一国对劳动者的需求,是由一整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数量所决定,而且是以正比关系所表达出来的。

  同理,一个人对思考量的需求,必随该人的动机增加而增加。一个人对思考量的需求,是由整个人的动机数量所决定,而且是以正比关系所表达出来的。道理是显浅的,因为当思考是作为一种劳动,以生产情感为目的来看待时,思考必需从情感生产中收取一定的回报,才能持续运动。动机作为一种内部的驱动力,使我们继续有意欲去追求情感,实现各种想法,因而驱动了我们持续思考。所以动机的数量决定了我们的思考量。生活中,男人对各式各样的欲望都有需求,故此,他在生活中各项事物都投有一定的动机,他才会对种种事物都有打量和盘算。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量不增加,那他对生产性思考的需求也不增加。生活中,男人对各式各样的事物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故此,他这时内心中没有半点欲望和动机,所以他不会对事物有着任何打量和盘算。



5.6 增加思考对精神财富的影响


  我们知道了我们思考量的需求,是由我们的动机量所决定的。但是,思考量的增加将怎样影响我们心灵?

  第一,我们思考量的增加,会协助我们更易于取得我们需要的情感,增加我们精神财富的存量。斯密曾言:”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只有两个方法,一为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二为增进受雇用劳动者的生产力。”(5)斯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国的真实财富是一国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惟有增加生产它们的劳动者数目以及增加他们的生产力,才能直接地增加一国的真实财富。         

  因此,要增加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方法便是增加生产我们生命所需情感的思考数量以及增加我们思考的情感生产力。例如,人类对各式各样的情感都有需求,对种种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情感的事物都有打量和盘算。只有通过了人们的盘算,我们才可以有计划地把追求情感的目的实践出来;只有人们总结了经验和有了习惯习性,我们才可更便利地获得情感。

  第二,思考量的增加,除了协助了我们的情感生产,也间接地提升了想法生成的程度,刺激着我们整个心灵。

  对思考需求的多少,决定着想法生成的程度。我们先前提及,欲望的增加会导致动机的增加,动机的增加则会令思考的需求上升,而思考的需求上升最终会令人的思维生成出更多的念头和想法。这是因为要进行思考,先决条件便是一要有足够的动机,二要思维中有基本的外界讯息和想法,以进行各式的思考活动。思考的最基本单位便是想法,是由它们来进行整个思考步骤的。当我们对思考需求上升时,这意味着我们有足够动机,去实现想法的要求和内容,所以,各类想法便会涌现,以作思考之用,而且思考的结果,有助生成各类想法。

  例如,男人想要获得事业满足感,欲望的出现提供了动机,动机驱使了思考,为了获得情感,男人需要各类方式的思考和想法,去协助他完成工作任务,以获得满足感。在这过程中,由于对思考需求提高了,以致在思考过程中,他各种想法涌现,以帮助完成各类思考工序。

  提升了的想法生成的程度,使我们的精神财富由于一众想法的需求即欲望增加而增加,刺激着我们整个心灵。在<<人口原理>>曾道:”构成国家强大的因素是人,财富是由于他们的需要而增长的。”(6)人本身就成为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这是因为人本身的各类需求产生了经济市场的需求,为增长和追求财富提供了内部驱动力。

同理,众多想法本身就成为精神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这是因为各类想法中的需要,总和地构成了我们整体的欲望,为我们增长和追求精神财富提供了内部驱动力和必要的动机。

  一个人当对一种事物相当感兴趣时,他的思维活动是相当活跃的。我们现在假想男人已上了一整天的班,他想回家陪伴家人和体息,他此时想追求家庭的温暖感,他对和家人相处的场景进行回忆,他对追求家庭的温暖感有了深切的动机,他更会对和家人相处的场景有了期待和幻想。正正是这些的想法,通过回忆、期待和幻想的方式,构成了男人现在的欲望,为他增长和追求精神财富提供了内部驱动力和必要的动机。



5.7 被剥削的思考


  你有没有经历过自己某一两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依然感到内心中有一股缘于失去和后悔的压仰? 或者你有否曾经为满足某种欲望,过程中忽视了很多缘于自己各种心底裹的想法,以不择手段去得到满足? 如有,我们便是正在剥削着我们积极的思考。

  剥削(exploitation) 一词,源于卡尔.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剥削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所谓剥削劳动,具体指一个阶级社会对它所赖以存在的剩余劳动价值的一种榨取。

  为什么社会出现剥削? 阶级社会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一部份人对另一部份人实行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控制了得以维持自己的生产过程,使被统治阶级需要用部份劳动时间为统治阶级去生产必需品,因此,阶级社会必须以榨取剩余劳动,即超过为劳动阶级本身生产必需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赖以生存。

  在资本主义阶级社会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是建立在对大量社会生产数据的占有和控制的基础上。由劳动者组成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资本家阶级去劳动和生活。劳动者是以出卖劳力而资本家给予工资作赔偿的互换,构成生产关系,这样的生产关系表面是平等的交换关系,但其本质依然是不对等的。因为当工人阶级被使唤从事劳动,他们的剩余劳动价值构成了资本家利润的基础,这种利润使得资本家阶级可以扩大生产,追逐更多利润。相反,工人必须在剩余劳动时间进行劳动,以生产出成为利润基础的那部份剩余产品,然而,资本家持续生产是追求利润,即一种无偿于劳动者的价值,但工人所获得的并没有专属于他们的剩余价值,基层工人的收入往往只会满足他基本生产需要,并只能受制于市场和资本家阶级,令他们相当困难去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实现更多相关的自身利益。在长期激烈竞争和发展下,社会大部份利益和收入来源终将由少数人的资本阶级所垄断,而低下工人基层则被资本阶级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奴役”。这样的社会结构,便是剥削和不平等生产关系的时间产物,这是一个正常但不健康的社会现象。

  回到我们的心灵,我们是怎样不知觉地剥削着我们自己,只为追求内心情感呢?

  心灵剥削是指一些意念和动机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性动机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性动机的的想法或意念的剩余心灵价值,即无偿地夺取了因欲望增长所产生额外多出的动机。所谓剥削思考,具体指一个有内在阶级性的心灵对它所赖以存在的剩余心灵价值的一种榨取。

  在我们的思想世界中,各想法在我们内心中的阶级地位都是分明的。想法或念头是构成我们精神世界最基本的单位。但每个想法或念头之间的地位都不尽是平等的。具有动机的意念是处于我们心灵上层的阶级,一众想法念头则是我们心灵下层的阶级。在所有想法都是依附于动机主义的心灵中,动机者阶级的统治是建立在对大量情感和动机生产数据的占有和控制的基础上。由一众想法念头所组成的思想阶级,由于自身缺乏一切动机,所以它们的心灵地位处于弱势,必须依靠各式动机去进行思考劳动以维持自身的存在。这样,想法们便是以出卖其讯息内容而动机者给予预付动机作赔偿的互换,构成情感生产关系。

然而,这样的生产关系本质依然是不对等的。因为当思想阶级即一众想法被使唤从事思考劳动,由他们产生的剩余心灵价值构成了所有动机占有者得以扩张的基础,这种多出的额外动机,才使得一众具有动机的意念可以扩大生产,追逐更多情感和动机。相反,情感生产过程中,那些曾经替我们进行思考劳动的想法,它们只能得到一开始预付动机的份额以保持其思考运动,但它们并不能得到往后多出的额外动机去作为补偿。

这些额外动机不同于预付动机,是在于当我们情感被生产出来时,人的欲望受到情感的刺激,产生出额外的意欲和动机作为激励去持续追求情感,例如我们欲望会付出更多动机让我们持续期望,这是因为情感会被分配到把情感化作回忆以及负责期望的想法中,这些拥有了情感的想法会成为动机的基础,以让欲望提供动机然后让我们意念可以换到更多动机,这构成了额外动机的来源。相反,预付动机的来源,只限于一开始较少的欲望和期望,自然不及后期剩累下来的动机多,换句话说,连同产出的情感和多出额外动机的总和,总比一开始只有预付动机为多,但一切想法都必须在剩余思考时间进行劳动,以生产出成为额外动机的那部份剩余情感,动机者持续情感生产是追求额外动机,即夺取一种无偿于一众曾投入于思考工序的生产性想法的价值。

  但是,一众想法所获得的并没有专属于他们的剩余价值,普遍的思想阶级往往只能被给予满足基本情感生产需要的预付动机,并只能受制于一切外在环境因素和动机者阶级,令他们相当困难去提升其心灵地位和实现更多相关的自身利益,这一众想法缺少足够的动机去追求和实践他们的要求,无法扩大他们在我们心灵中的影响力。长期发展下,我们心灵大部份动机来源将由少数占有动机的意念所组成的动机者阶级所垄断,而低下思想基层实际上是被动机者阶级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奴役”,传统的具有动机的意念们使其他一众想法出卖了使它们发展的自由。这样的心理结构,便是剥削和不平等生产关系的时间产物和心灵历程,这是一个正常但不健康的心理现象,甚至会造成心灵动荡。



(图为某种情感中内含的价值部份分布,可见不是所有想法都可以均享动机的)


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是常见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后悔或压抑自我。我们再次回到事业家庭两难全的男人身上。没错,他心中的优势动机自然地指使着他对事业满足感的追求,但他心中的根本想法也有渴求家人温暖感的需要呀! 在这样的情感生产下,我们的思想阶级与动机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是不平等的。男人的各类想法都被投入事业满足感的追求,他们的剩余心灵价值即因得到事业满足感而由不断膨胀的欲望所多支付出的额外动机,构成了因追求事业而占有了优势动机的意念得以扩张的基础,这种多出的额外动机,使得这些意念可以扩大生产,追逐更多事业满足感和动机,成为男人持续工作的原因。一切想法都必须在剩余思考时间去完成各类思考任务,以生产出成为额外动机的那部份剩余情感,即超出最低份量的事业满足感。动机者持续情感生产是追求额外动机,即夺取一种无偿于一众生产性想法的价值。这是因为多出的动机是不会被用来满足那些过往想法的各类需要的,而只会被一味地追求更多同类情感。而且,一众想法所获得的并没有专属于他们的剩余价值,普遍的思想阶级往往只能被给予满足基本运动需要的预付动机,并无法有足够动机去满足其他需要。

由此,这种自然的不平等,不知不觉地随着情感生产关系的不平等而展开了。因此,由状况不同而发展起来的想法之间的差异,开始影响着一众想法的命运了。

例如,我们追求事业满足感中,我们的意念很多时候没有让某些曾协助追求事业满足感的想法去实践他本来内容,如有些想法渴求家人温暖感,这有效刺激了我们完成工作的急切性,这是对事业满足感的一项的思考工序,但这些想法最终无法拥有足够动机去追求家人温暖感,实践他本来内容,令一众想法在缺少动机下,相当困难去提升其心灵地位和实现更多相关的自身利益。长期发展下,在这个正常但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中,即使内心有着事业满足感的收获,但男人会因而感到懊悔和压抑,因为不是所有想法都得到实现、得到满足,在一片满足总有一点悲哀。

简单而言,通过情感生产,本来具有动机的原有意念们赚取额外动机,不断壮大,然而,不是所有想法都可以均享动机,无法受益于心灵的扩张。在这样动机主义心灵下,具有动机的意念之间的竞争淘汰,决定了优势动机的谁属,造就了现在由一群少数意念的动机者阶级,主宰了一切想法兴起衰落、以及它们的存在意义的局面。

从这个结论来看,我们不难联想到一些关于我们内心中的分配正义的疑问,动机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心理力量,应采用哪种机制或原则进行分配到我们一众不同的想法呢? 我们人类应该继续沿用我们内心中自然的心理机制,或是应该采取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甚至采用新的突破如混合式原则呢?

每一个体的心灵有着各自的特点或差异,不过,拥有一颗以公正来对待自己全部的心灵,才会使一个人的幸福和伟大更完整。在我们心灵世界中,我们的思考和想法构成了我们能感知的思维世界的大部份,也占有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一切想法作为我们思想的中心部份,任何想法的存在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若果任何想法都能最大程度地受到我们均等的重视和得以逐部实现,这决不是对我们心灵不利;相反,若果大部份想法都陷于消失和放弃的边缘,每一个想法都不能被分配到足够的动机去实现它的内容,只有少数想法才能有资格占有优势动机,依附于这样的心理结构,我们决不能说这是一个自由的、幸福的、完整的心灵。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为自己打造一颗自由的心灵,人本身岂能拥有自由?



5.8 思考所得


为了让人持续思考,各种的想法都要有足够的预付动机去维持它的存在和运动。然而,我们的想法,在什么情况下将得到最大的动机量呢?

  <<国富论>>曾言:”不同国家不同真实劳动报酬的比例,不受各国实际贫富程度的支配,而受各国经济状态是进步、退步或停滞等状态的支配。”(7)斯密的意思是:一国真实劳动报酬是由一国经济状态所决定。这是因为,当一国经济状态是处于进步阶段时,投资和生产活动最为频繁,经济增长速度处于高企,以致劳动的需求为了适应生产要求而上升,在假定劳动供给情况不变下,均衡劳动数量和均衡平均工资都会提升。劳工阶层会比以往得益更多。

  这个现象可以用供需图去印证和表示:



  在图中,旧的均衡劳动量和旧的工资水平分别是Q1和W1,劳工的总收益是面积B。由于经济状态处于进步,劳动需求上升,所以旧的劳动需求曲线D1往右移至新的劳动需求曲线D2,表示对劳动需求的增加。相应的均衡数量也因而增加,假定劳动供给情况不变下,均衡点会由E1上升至E2,因此,劳动数量会由Q1上升至Q2,平均工资水平会由W1上升至W2。最终,劳动总收益会由以前的面积B,增加至面积W2E2Q2。这反映了整个工人阶级收入上升,他们的工资总收益得以提升。

  回到我们的心灵,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被发现于我们心中。

不同人的不同真实思考动机报酬的比例,不受各人实际精神财富贫富程度的支配,而受各人心灵状态是进步扩张、退步负面或停滞不变等状态的支配。一个人的一众想法所得到的动机量,是由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所决定。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心灵状态是处于进步扩张阶段时,各种对情感的欲望正不断地涌现,各类期望期待和一系列追求情感活动最为频繁,心灵增长速度处于高企,以致对思考活动的需求为了适应情感生产要求而上升,在假定思考供给情况不变下,均衡思考时数和均衡平均所得动机量都会提升。思想阶级会比以往得益更多。

这个现象可以用供需图去印证和表示:



  在图5.2中,旧的均衡思考时数和旧的平均动机量分别是T1和Q1,一众想法的动机总收益是面积B。由于心灵状态处于扩张的阶段,欲望不断澎胀,对思考力的需求上升,所以旧的思考需求曲线D1往右移至新的思考需求曲线D2,表示对思考需求的增加。相应的均衡数量也因而增加,假定思考力供给情况不变下,均衡点会由E1上升至E2,因此,思考时数以前的面积B,增加至面积V2E2T2。这反映了整个思想阶级收入上升,他们的动机总收益得以提升。

  在生活中,人类总会遇到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欲望也因而增大了,欲望的增大,造就了我们心中会出现更多和更强烈的动机,去进行思考、期望和行动等实际情感生产活动,各种想法都可以因为动机的增长而更好地得到重视。因此,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面对着我们有兴趣的事物时,会展现出不厌而烦的耐性去思索探索,还有我们各种兴致勃勃的表现。例如,原本沉闷乏味的重复性工作,会因为工资的提成而所得到的事业满足感,令你更有冲劲去进行劳动,提升了对思考力的需求,一众的想法可以更充份地得到推动和实现。


注译:

1.     胡代光、高鸿业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2.     扎伊尔,陈福生、陈振骅译,<<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3.     约翰.伊特伟尔等编,陈岱孙等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77页。

4.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5.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6.     马尔萨斯,朱泱等译,<<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

7.     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余意志版權所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富论》第五章: 精神的劳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