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举手赞成了网上这份“不平等条约”,这份条约相信很多妈妈看完后,都想拷贝一份,因为实在太实用了!
一个7岁孩子有严重的“依赖妈妈综合症”,无论干什么都要喊妈,做作业喊妈,吃饭喊妈,去厕所也喊妈,下楼去玩也要喊妈,孩子妈妈被他每天的夺命连环call,喊到都快疯掉了。
她不想孩子一直这么依赖自己,更不是被他给逼疯,只好拟定了这份《10条不要喊妈平等条约》,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喊妈,什么情况不要喊。
没想到这份条约还真的有效,在签了这份条约后,孩子下楼去玩时没再喊妈,做作业遇到问题时,也没有第一时间喊妈妈了,而且还能自己起来穿衣服,挤牙膏刷牙,自己盛饭吃了,看来这份条约着实有效。
孩子之所以遇到什么事情都喊妈,往往是因为妈妈很少对他们说“不”,只要孩子喊,家长就有求必应,那孩子就不用掌握其他技能了,他只要学会喊妈,妈妈就会帮他解决难题。与此同时,妈妈也失去自由,孩子也失去可以锻炼的机会。
不想被孩子这声"妈"给绑架,起码这4点不要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1、孩子遇到困难时
很多孩子无论在生活,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第一时间不是想解决办法,他们想到的只是找妈来解决,如果每次家长都会帮他,那他下一次再遇到同样情况,也会这么做。
其实孩子遇到困难并不是坏事,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是在磕磕碰碰中锻炼和成长,要是每次我们都帮孩子扫清障碍和困难,他们还能学到什么?
例如孩子在玩拼图时遇到难题,求助家长,此时你马上帮孩子找到那块正确的拼图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有我们引导孩子学会找拼图的方法,细心再找找,或者让他换个地方,先拼其他,让他换种思路,换个想法,或许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这样通过自己努力拼出来的拼图,孩子才会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另外,如果孩子是因为做错事感到伤心、难过,想要得到家长的帮忙和安慰,很多时候家长受不了孩子那委屈的样子而选择原谅他。
其实让孩子试错,本来就不是一件错事,只要在安全范围内,有些教训是需要让孩子自己去承受。
记得应采儿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上提到,她妈妈担心Jasper会去碰那个柜子夹到手,所以整天都唠唠叨叨反复提醒,这个时候应采儿就直接把儿子带到柜子旁边,然后让他把手放进去一夹,Jasper当场就疼得哭起来,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去碰那个柜子了。
只要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尝试一下被夹的感觉,比一直唠唠叨叨提醒他一百次要来得奏效,有些挫折,是可以让孩子去感受,吸取教训。当然这个大前提是要保证孩子在安全,可控范围,如果是在大街上,马路上,那就肯定要保护好孩子,不能拿他的安全开玩笑。
2、孩子遇到选择时
孩子人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刚开始他们不会做选择的时候,会依赖家长的帮忙,但如果家长长期以往替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他这份选择权利。
当他们不知道穿什么衣服,学什么运动,报什么兴趣班的时候,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选择自己想要做的,给孩子选择和探索的权利,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感。有时你管得越多,孩子能锻炼的机会就越少,我们要从小培养他要为自己做决定的习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孩子日后才会成为一个有主见,有判断力的人,而且还会因此这样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3、孩子情绪低落时
很多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哭,只有他们的一哭闹,家长就会心软,什么都依孩子,这样就容易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看似对他好,实则对他的情绪,性格发展都没有好处。
因为他会逐渐知道自己哭泣就是一个武器,是可以用来求安慰,求帮助,甚至是可以用来威胁家长,他觉得这招百试百灵后,以后只会变本加厉,不断挑战你的底线,让你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和退让。
其实孩子哭,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如果他在玩游戏遇到困难,哭着向家长求助,你可以鼓励他继续试试,或者换个思路,如果他受了委屈,哭着向你求安慰,你可以鼓励他把心里的负面情绪说出来,让他知道只有把负面情绪说出来才能解决,如果他磕磕碰碰,哭着向你求帮助,你可以鼓励他自己站起来,他靠自己克服了困难,以后才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
帮助孩子好好锻炼如何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他才能从一次次挫败中得到锻炼,知道哭是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想办法,多尝试,多沟通,才能把眼前的问题解决。他知道暂时的挫折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而且尝过靠自己解决问题的快感后,他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才会蹭蹭往上涨,这些感觉会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终身受益。
4、自己人生自己做主
很多家长有了孩子后就会失去自我,心甘情愿变成孩子的附属品,但你要记得,孩子的人生是他的,你的人生才是你自己的。
而且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不是付出越多,回报就越大,有时付出和收获并不成正比,甚至还会成反比,一旦你陷得很深,对孩子,家庭的埋怨就越多,久而久之就会陷进一个死循环里面。过度关注,过度教育方式,一来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二来你失去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当你发现,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会来找你,你也经常为孩子的事情感情心力交瘁,那你很可能在过度养育了。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能够从4岁的孩子身上预测到他将来会不会焦虑。评判的指标,其中一个是看是否家长对孩子有过度养育,还有就是看妈妈的焦虑程度。如果你特别容易被孩子的困难、情绪和生活绑架,那你的焦虑,就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了。
所以千万别把孩子的人生过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 只要你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足够精彩,孩子才会被你生活中散发出来的魅力和自信所感染,发自内心视你为榜样,向你学习。
孩子长大,总会有属于他的日子,我们如果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最终大家都不能过上属于自己的人生。
总结
其实我并不是提倡对孩子放任自流,更不是不闻不问,而是在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让他们尽可能得到有效锻炼。但涉及孩子安全、道德行为规范的问题,家长必须要给孩子把好关,不能让他们肆意妄为。
做妈妈的我们,只是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不能替他们过完这一生,我们只有让他们掌握生活技能,锻炼他们各种学习能力、处事能力、抗压能力,他们才能在身体和心智上得到发育和成长,长大后,也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将来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希望每个家长和孩子,都能独立、自信过完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