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勇
2019年元旦佳节小长假当天,我和家人到枣庄市甘泉寺,游览寺院景观,印象深刻,很有感触,深为甘泉古寺主持惟正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染,寺院从斋堂、庙堂、廊坊过道、到古寺房台四壁,再到一本本精心设计的2019甘泉禅寺猪年台历,到处展示着文化图片,时时处处透射岀寺院深遽的文化底蕴和惟正主持的良苦用心,我们从心底里感同身受,谢谢了,我们的惟正大师!我的好友加济宁老乡!
中午我和夫人,女儿,外甥(展示赠送福字图片中三人):
向功德箱捐了点资,在斋堂和师傅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信男善女们共用斋饭,体验佛堂斋饭文化特色,受益良多。
今天,青岛市城阳区口腔医院院长司崇文先生,是我多年好友,医疗保健事业做的风生水起,拥有多家分支机构,热心公益事业,成为诚阳区政协委员,荣誉市民。司崇文先生对佛教文化很有心得,他给我讲了一个洪女士与佛结缘的故事,修持普贤行愿:
有人问:讲记上说,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
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丈夫常常很不满说:“放下家里的事去寺院,成什么话?”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
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 她说:“要那样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
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
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
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
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
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
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 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寺院,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
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
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
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
故事讲完了,洪居士错在哪里?她是怎样转违缘为顺缘的呢?值得世人深思……
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
实际上,她天天被烦恼覆盖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
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
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
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由此,我又联想到网络上盛传的有关人生感悟,撷秀片段,结成十集"连播"如下:
第1集
浙江杭州灵隐寺内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对联语言朴实,却富含哲理。这种“半称心”的生活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态,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半称心”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
第2集
看了那么多的《人生寄语》,孰不知仅用四个汉字即可明了整个人生:尖、斌、卡、引:
“尖”字,能大能小,
“斌”字,能文能武,
“卡”字,能上能下,
“引”字,能屈能伸。正可谓:
人的一生虽复杂,四字简单又明白。
能大能小明世态;能文能武乃英才。
能上能下淡名利;能屈能伸福自来。
第3集
什么叫幸福?
白天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
什么叫智慧?
安排的事能做好,没安排的事能想到。
什么叫情商?
说话让人喜欢, 做事让人感动, 做人让人想念。
什么叫正能量?
给人希望,给人方向,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给人自信,给人快乐。
第4集
心态不同,人生的境遇便会天差地别。
快乐,就是在平淡中窥见了神奇;
幸福,就是于平淡中尝出了真味。
快乐不是生活的赐予,而是心的领悟;
幸福,不是别人的馈赠,而是心的淡然。
只有甘于平淡,不争,不执着,不计较,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
第5集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可讲理;
家,是放松的地方,不可吵闹;
家,是安心的归宿,不可嚣张;
家,是感情的寄托,不可欺骗。
家要温暖,而不是冷言冷脸;
家要陪伴,而不是亲人离散。
第6集
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
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得到时不自喜,失去时不抑郁,得失之间淡定从容。
第7集
人之所以烦恼,在于记忆;
人之所以心累,在于徘徊;
人之所以前行,在于感恩;
人之所以快乐,在于豁达;
人之所以成熟,在于看透;
人之所以放弃,在于选择;
人之所以宽容,在于理解;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感情;
人之所以充实,在于过程 ;
人之所以成功,在于勤奋;
人之所以幸福,在于知足。
第8集
养生不能马上让你年轻10岁,而是过10年后,你身边和周围的人都老了10岁,而你还仍然是今天的样子。
养生不能马上让你的病痊愈,而是过10年后,你身边的人或许都渐渐已离去,而你还是今天的样子。
养生不能马上让你发财致富,而是10年后,身边的人都为治病破产到处借钱的时候,你却衣食无忧逍遥自在。
第9集
吃饭:三分饥饿七分饱;
遇事:三分忧虑七分欢;
外出:三分坐车七分行;
吃菜:三分咸度七分淡;
饮食:三分荤菜七分素;
健身:三分娱乐七分练;
生病:三分治疗七分养;
穿衣:三分凉意七分暖。
退休的同学、同志、朋友们,记住这9点,坚持50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神仙!
第10集
要活九十九,清晨郊外走;
要活九十九,走路甩开手;
要活九十九,勤动脑和手;
要活九十九,常去树林走;
要活九十九,饭后百步走;
要活九十九,剩饭莫入口;
要活九十九,吃饭留一口;
要活九十九,睡觉莫蒙头;
要活九十九,不怕贤妻丑;
要活九十九,宴席不贪口;
要活九十九,笑声不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