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27

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27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这两节是引用《诗》来说明能絜矩与不能絜矩的意思。

曾子讲:“絜矩之道就是指的民情。《南山有台》诗里面说:‘有德而又可嘉可乐的君子,即是百姓的父母。’君子的地位居于百姓之上,其势力本来是尊贵而不亲切的,而诗里面用父母来称呼君子,大概是君子把民心当做己心,和百姓的好恶相同罢了。比如饱暖安逸,是百姓所喜好的,君子则因为百姓的喜好而也跟着喜好,多方面分别处置务必使百姓能够如愿;饥寒困苦,是百姓所厌恶的,君子因为百姓厌恶,所以也厌恶饥寒困苦,而竭力的经营想尽办法帮百姓摆脱困境。这样如此的深入体察民情,就和父母爱怜体恤子女无异,难道这样不能称为百姓的父母吗?能絜矩的效果就是这样。又《小雅·节南山》诗讲:‘截然高峻之南山,其上之石岩岩而特立。今尹氏既为太师,其势位之显崇,赫赫然与高山无异,亦百姓之所观瞻也。’诗所讲的意思是,有国家者,既然为百姓所瞻仰,就应当在幽闭独处之中时时加以谨慎,事事务必要合乎民心。用公正的态度来协调百姓的好恶。如果不能絜矩,惟顺从自己的偏私而导致偏僻,则就会众叛亲离,无地自容,而被天下人所羞辱。”这就是不能絜矩的危害如此。

张居正讲:“《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是《小雅·南山有台》篇。只,是语气助词。诗人说:“在上位可嘉可乐的君子,即是百姓的父母。”曾子引用此诗而解释说:“君子居于百姓之上,有君之尊,怎么说是百姓的父母呢?大概是说君子能将民心作为己心,比如饱暖安逸之类,是百姓心里所喜好的,君子便因为百姓所好而自己也喜好,务必要区别处理使百姓各得其所。又比如饥寒劳苦类是百姓心里所憎恶的,君子便因为百姓憎恶,也憎恶饥寒劳苦,务必做到悉心体察,使百姓免于此种忧患,这就是君子和百姓同其好恶,就好像父母爱护子女,所以百姓爱戴君子,就如爱自家的父母一般。”这就是能絜矩的,效果如此。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引,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是《小雅·节南山》之篇。师尹,是周太师尹氏。辟,是偏僻。僇字,与刑戮的戮字同义。诗人说:“望着那终南山,截然高大,山上的石头岩岩然堆起来;如今尹氏做着太师,其势位之赫赫显盛,便与那高山一般,百姓都瞻仰着他,却仍然好恶不公,罔上行私,以致天下之乱。”这是诗人讥讽尹氏的言辞。曾子说:“有国家者,只顺从自己一人的偏私,百姓所喜好的不去顺应,百姓所厌恶的不肯体恤,导致天下之人都生怨恨,必然众叛亲离,而自身和国家都不能保守,所以说辟则为天下僇矣。”这是不能絜矩的,其危害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