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圆玄道观(3)| 敬畏的不单单是神圣的存在,同时也是诗意的向往


摄于圆玄道观

昨晚睡觉前,我照例读了半个钟的《老子的心事》第贰辑。在昨晚阅读的内容中,书中的一句话令我有很深的感触。这是关于“敬畏”的,书中说到“人在面对自然万物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份敬畏。”

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以佛教文化为元素的家庭中。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家庭文化教育,大部分内容是来源于佛教文化的。比如,尊重生命,敬畏天地鬼神等等。我的外婆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她总是喜欢给我讲山里的故事,讲她的母亲讲给她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有传承性的,是每个家族的口耳相传下来的故事。老人们也不知道传了多时代,他们的开场白都是一样的,我听我的母亲说或者说我听我的外婆说。在这些故事中,我总能发现神秘文化与原始宗教的身影。我的母亲喜欢给我讲佛典故事。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已听过了许多经典的佛典故事了。比如,佛陀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阿育王,琉璃王子的愤怒等等。我很喜欢听家人给我讲的这些故事。很奇怪的是,我从来不会去问这些故事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我只会为这些故事的内容本身而感动。或许是受这些故事的影响,从小我就对未知的一切事物充满敬畏。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外出旅行,特别是坐火车外出旅行。每当我坐在列车上,望着车窗外与我擦肩而过的风景时,我的内心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沧桑感。我们的人生似乎也就像这一次次的旅行,周边的风景始终是过客,而我只是一个归人。所以,我喜欢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走走,去看看那个城市的人文风情,看看那个城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有的时候,从一个城市的市井生活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每走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首先会用意念去供养这一块的山神土地。你且可以把我的这种意念供养当作是对这块土地的祝福。其实,祝福就是一种好的意念。在佛教文化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佛教提倡一个人的基本修行要从守住自己的身口意开始。身,指的就是行为;口,指的就是语言;意,指的就是意念。君子守住了君子的身口意,定然就不会有小人的作风和言行。所以,我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就会对这个地方先送上我的祝福,也就是我的敬畏吧。因为在我看来,只要还能存在于这个地球上的土地,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是值得我们敬畏的。


摄于北京路大佛寺

到过广州北京路步行街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在北京路上有一座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千年古寺——大佛寺。据说,大佛寺始建于汉朝。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佛寺早已可以为自己的命运写成一部史书了。在岁月的风沙里,变化了王朝,变化了你我的容颜,却依旧没有变动北京路的喧哗和热闹。如今的北京路是广州旅游的地标之一,无论是在黑夜还是在白天,我们可以在这里听到各种的喧闹声。上周六的晚上,我办完事途径北京路。新修建好的大佛寺在喧哗的北京路上显得格外耀眼,庄严的佛像,威仪的经楼,这些在灯光的映射下,总能渗透出一份清凉。我想,这一道道的灯光映射的不仅仅是经楼和佛像,同样也映射了我的心。有朋友说,这样使用灯光,是一种浪费的表现。我承认,朋友的说法有道理。但是,在这条千年的北京路上,如果没有大佛寺的话,便会有其他千篇一律的大商场来取代。在这种喧闹至极的地方,大佛寺是闹中取静,在尘世中保留了一份清凉的净土,至少给予了路人一份仰望与观光。在明黄的灯光下,有拜佛的,有拍照的,还有坐在佛前的石坎前乘凉的。千年前,千年后,什么都变了,但大佛寺的清凉依旧留存。闹中取静的大佛寺就如同我们人本身。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总要给自己的灵魂留一片栖息地。

这次在圆玄道观,我的收获非常大。除了在礼拜了释儒道所供奉的殿堂之外,给到我最深印象的还是圆玄道观的三圣宝殿。在这座殿堂里,我们看到了佛陀,老子,孔子同坐一排被供奉的场景。我屹立在圣人像面前许就,内心充盈着一种热忱,灵魂升起了一份喜悦。望着他们,我似乎明白了究竟何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不是一时情绪的夸夸其谈,而是传承了千年的是誓言。我们既然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应该怀有一份大的胸怀,拥有一份大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道家的那份功成身退的智慧以及释家的那份终极超越的智慧。仰望着,礼拜着。千年了,正是因为有这三位圣人点亮的火把,我们的文化才得以传承,我们的文化才得以光照千古。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的作用便是,使得我们的内心更加清凉,我们的灵魂更加高尚。人活着,在满足了物欲之后,总应该为自己的灵魂安置一个居所,总应该追求一份高尚。

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说得对。我们应该让敬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敬畏的不单单是一份神圣的存在,同时还是一份诗意的向往。

写于2018年9月12日广州帽峰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行圆玄道观(3)| 敬畏的不单单是神圣的存在,同时也是诗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