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最高级的爱,是懂得

文|禾田飞歌

图|微博@插画绘画(如侵必删)

1

前一段时间,同事生了二胎,搬回娘家坐月子。

因为老公要上班,还要照顾她,就把5岁的大女儿临时送到爷爷奶奶家。

到周末,大女儿才能见到妈妈和刚出生的妹妹,而且只能呆很短的时间,就被爸爸再送回奶奶家。

没过多久,5岁的女儿就生病了。

先是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大哭大闹。每天都这样。

刚开始,爷爷奶奶以为她是离开了爸爸妈妈,在“闹情绪”。

可是后来,“毛病”越来越多。

经常头疼头晕,还说眼前会闪现各种各样的图案和颜色的幻觉。

经常呕吐,不能好好吃饭。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爷爷奶奶带她到社区医院检查,没有查出任何病症,认为可能是肠胃方面出了问题,建议老人带她去大型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

同事急得不行,一出月子就带女儿去看病,生怕孩子得了什么大病。

她们跑了大大小小的医院,把眼耳鼻专科、神经内科等,能跑的科室都跑了,能查的科目都查了,还是什么问题也没查出来。

再看看女儿,近一个多月的检查,女儿都很配合,表现得特别乖巧,与在家时判若两人,她还对妈妈说:“妈妈,我就喜欢你带我来医院。”

最后还是一名医生建议同事带女儿去看看青少年心理门诊。

在这里,女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来女儿患上了轻度“同胞竞争障碍”。

妹妹的出生,女儿的心理出了问题,害怕妹妹抢走父母所有的爱,害怕父母不再爱自己,又不知如何去表达这种焦虑,于是就从身体上反应出来。

当时心理医生告诉同事说:要多多照顾到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比说教更重要

最近看到英国心理咨询师、医学博士A·H·布拉夫曼的这本《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才发现有很多孩子因为内心的焦虑无法被父母看见,身体承担了过多的痛苦。

2

A·H·布拉夫曼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达50年之久,出版过《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多部著作。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集合了他在从事心理咨询过程中24个典型的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A·H·布拉夫曼告诉我们:如果发现孩子厌食、呕吐、咬人或者尿裤子,甚至呼吸暂停等行为时,一定要先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与他们聊一聊心中的焦虑和冲突。

因为孩子小,无法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一旦他们的情绪得不到父母正确的理解,他们就可能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内心的苦恼。

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绪体验,孩子就有可能重复该症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的情绪未及时被察觉和体验,导致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承受了过多的痛苦和和过重的压力。

A·H·布拉夫曼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中,并没有对每一种症状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但是通过每一个案例的详细讲述,父母会从中领悟到:“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只有用心去“看见”孩子,自然也会明白如何用心去理解和对待孩子,很多孩子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正如书中一位妈妈所说的那样:“我很高兴现在已经把问题抛在身后,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他的难题,而非不顾他的焦虑把社会认可的行为强加在他身上。”

3

看见孩子的过程,也是看见自己的过程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一句话流传甚广,那就是“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很多为人父母者,对待子女的方式要么是家庭遗传,要么就是自学成才。其中有多少错误的做法在一代代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问题是自己的父母不在意、不在乎、不理解造成的?

艾妮今年30岁了,她一害怕就会脸色苍白、全身冒冷汗,这种症状还是她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疗愈后达到的最好表现。

在正视自己这个问题之前,情况更为糟糕,甚至有时会当场尿裤子或晕厥。

现在回想起来,这与父母当时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小时候,艾妮很胆小,非常惧怕毛茸茸的、蠕动的东西,只要看到就会躲得远远的。

有一次,男同学突然从后面把一大堆苍耳撒在艾妮的课桌上。艾妮看见那一大堆绿油油、毛茸茸的苍耳,大叫一声就晕倒了。

从此落下了病根,不能看见这种毛茸茸的东西,不管是小昆虫还是植物,只要看见就会四肢僵直、直冒冷汗,甚至控制不住地尿裤子。

父母并不能体会她内心的恐惧,嫌弃她胆子太小,太丢人。

为了训练她的胆量,还常常把她害怕的小昆虫等带回家,想让她通过大量的接触,来化解心中的恐惧。

可事与愿违,艾妮的情况没有一点儿改善。父母便越加责备,也无济于事。

最后没有什么办法,只能随她去了。

后来,艾妮结了婚,生了孩子。看到孩子的可爱模样,她意识到,不能因为自己的感受而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于是买来大量心理学书籍,并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自我疗愈。这种症状才得到很大改观。而她也用学到的方法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去体会自己的孩子。

因为孩子和父母是一个整体,处于这个整体中的人会对彼此发挥影响。

现在艾妮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4

不要急于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是更要关注和体会他的情绪与感受

艾妮的亲身经历,与《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中一样,孩子的身体症状是其内在情感困扰的外在表现,是一种表达自身苦恼的语言。

作为父母,要认真地去倾听这种语言。我们可能没法做到像A·H·布拉夫曼那样,通过解读孩子的绘画,去发现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但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先天条件,那就是我们有更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可以更早发现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说到发现和体会孩子感受这方面,不能不提到霍思燕对儿子嗯哼的教育。

有一次,嗯哼在家客厅里踩到一个很尖锐的玩具,当时疼得哭了起来。

这时,霍思燕并没有去责备嗯哼将玩具乱放导致这样的结果。

她只是赶到嗯哼的身边,检查嗯哼的脚,看看有没有划破皮,嘴里说着:“踩到尖的东西,真的是很疼的。”

她首先关注的是嗯哼的情绪,然后她找出那个罪魁祸首,用那个玩具试着扎了一下自己,说:“真的很疼呀!怪不得你刚才那么疼!”

并告诉嗯哼,玩具要放在一边,或者高一点碰不到的地方。要是把别人扎到,也一样会疼。

而这时的嗯哼早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疼痛,转而关心起自己的妈妈是不是也被扎伤。

当父母能很好地体会到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时,那种情绪和感受也就烟消云散了,它再也不能发展到孩子以此攻击自己身体的地步。

因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情绪和感受产生的原因,然后再懂得如何根据孩子的外在表现去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

5

作为父母,也许我们做不到像心理医生那么专业,但我们有一样无往不胜的武器,那就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营造家庭爱的氛围,多用爱去陪伴

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看见”,被父母无条件接纳。

无论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不管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父母的爱永远不会消失,让TA有勇气面对不完美的自己。

运用同理心与孩子产生共情,充分体会孩子的感受

因为爱,我们才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好,才懂得要去学习提升爱的能力,才明白最大的爱,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是“我愿意与你一起面对”。

因为爱,不仅会爱孩子的优点,也会爱孩子的缺点。

孩子要的其实并不多,仅仅是只要被你“看见”,只要被你懂得。

武志红说:“我的感受,传递给你,两个人,或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链接,而在这刻,‘我’和‘你’都消失了一样。有了这种感觉发生,才叫爱吧。”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犹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链接,我能看见你的感受,你也能影响到我的感受。

因此,当你心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再结合这本《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中的大量案例,会对你感受孩子、看见孩子、更是看见自己,有极大的帮助。

希望这个世界内心冲突而不被理解的孩子越来越少,也愿所有的孩子在懂得与爱中健康成长!

End

今日互动话题

孩子厌食、呕吐、尿裤子、极度害羞等,你会如何做?

请在评论区留言,欢迎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对孩子最高级的爱,是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