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注(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要发号施令,让百姓过自然纯朴的生活。之所以狂风不能刮一早晨,暴雨不能下一整天,是因为它们不符合天地之“道”。就连天地之“道”也不支持狂风暴雨的肆虐,何况人之“道”呢?所以从道而行的人,他的行为自然与“道”相合,合于“道”的人自然可以获“德”,那些行为背“道”而驰的的人自然也不会有所获“德”,从“道”而行的人自然会得到“道”的支持,同时也得到“德”的回报,反之,背“道”而驰人也不会得到“道”支持,同样,也不会有“德”的回报。

“希言自然”,是在强调老子的不言之教,他希望统治者不要总是向民众发号施令,政令过多会扰乱民众的自然生活,甚至会限制民众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这样的生活状态不是民众想要得到的。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狂风代表天地给物下达的命令,骤雨代表天地施与万物的劳苦,天地之“道”尚能体察万物,不过分地命令和劳苦万物,何况人之“道”呢?狂风和暴对于人之“道”而言就代表政令和苟政。老子批评那些统治者动不动就发号施令要民众按他们的意志行事,如有不从则采用严刑峻法,甚至不惜刀斧相向,逼其就范。统治者不体察民情,动不动就征发徭役,兵役,苟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众苦不堪言。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者,失亦乐德之”,能够从“道”而行的统治者,从不发号施令,也不随便施劳苦于民众,那么他所获的“德”就是国泰民安,物阜民丰,一片祥和的情景,人之“道”自然会欢迎这样的统治者,这就是得“道”多助的原因

反之,那些背“道”而驰的统治者,他们所获的“德”即是一幅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是人相食的场面,人之“道”自然不会欢迎这种统治者,这就是失“道”寡助的原因。

本章是老子的施政纲领,是他对统治者的一次忠告,他告诫统治者不要老是想限制民众的自由,不要总是想办法去控制民众,不要总是贪得无厌,总是想办法压榨民众的血汗。这样做的后果就背“道”而驰,最终将获得惨不忍睹的“德”,会失“道”寡助,终将被民众抛弃。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新注(第二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