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弄臣》

威尔第

简介

第三幕:旅馆外的街上。弄臣安排公爵到斯巴拉夫奇勒经营的旅馆作客,并领吉尔达到该旅馆外,目睹公爵和妹妹玛达蕾娜寻欢作乐;著名咏叹调《善变的女人》响起,刻画女人不贞、无常的本性。弄臣要求斯巴拉夫奇勒刺杀公爵;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弄臣答应事成之后给他20个金币作酬劳。为了金钱,斯巴拉夫奇勒也乐意效劳。弄臣劝女儿死心,并令她穿着男装,逃往维罗纳,期望稍后跟她会合。暴风雨将至,公爵决定留宿,斯巴拉夫奇勒安排他于下层的寝室休息,然而,弄臣与斯巴拉夫奇勒达成交易后离去。尽管公爵风流成性,吉尔达仍然爱他。女扮男装的她偷听到刺客兄妹之间的对话:玛达蕾娜哀求哥哥放过公爵。斯巴拉夫奇勒答应妹妹,如果半夜以前能找到替死鬼,就饶了公爵一命。吉尔达决定牺牲自己;她走进旅馆便马上遭到毒手,被斯巴拉夫奇勒刺伤,伤重倒地,昏迷不醒。弄臣带着钱回来,收到一个藏着尸体的麻袋,欣喜若狂。他准备把绑着石块的麻袋一起丢进河的时候,却听见公爵唱着《善变的女人》咏叹调。弄臣大惑不解,打开麻袋一看,惊见里面躺着自己奄奄一息的亲女儿,登时伤心欲绝。吉尔达回光返照之际,表示自己乐意为爱人牺牲。吉尔达咽气一刻,弄臣惊叫:“那老头的诅咒已灵验!”


创作背景

《弄臣》(Rigoletto)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著名三幕歌剧,与《茶花女》、《游唱诗人》并称为威尔第中期的三大杰作。意大利语剧本由范切斯科·皮亚威基于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所作的法语戏剧《国王的弄臣》改编而成。该剧首演于1851年3月11日的威尼斯凤凰剧院。1850年,威尔第获威尼斯凤凰剧院委托,创作一部新歌剧。由于威尔第已经颇有名气,因此剧院给了他自由选择题材的权力。他最初打算将大仲马的喜剧《凯恩,或纷乱与天才》为蓝本,并请皮亚威对原著进行研究。但威尔第始终觉得该剧的主题缺乏足够活力。不久以后,威尔第偶然读到维克多·雨果所作的法语戏剧《国王的弄臣》的剧本。他后来分析他的决定时说到:“这剧本包含了好几个非常有力的命题,大而深入的主题和一个称得上戏剧史上最重要的创造人物。”雨果的这部戏本身也饱受争议。由于有藉剧中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映射当时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嫌,这部剧本在法国就无法通过政府官员的审查,因此一直被禁演。而威尔第那时所处的北意大利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因此威尔第的创作阻力,自然就是来自奥地利派驻北义地区的审查当局。自创作之始,威、皮二人便一直很注意奥地利当局的反应。威尔第曾在给皮亚威的信中写到:“用四条腿走遍全城,找个权贵来批准我们写《弄臣》。”在后来的通信中显示,他们两人一直处于被捕的危险中,而且他们也低估了奥地利审查当局的能力。就连凤凰剧院的秘书-古里耶摩·布伦南-向他们保证不会受到当局审查,也变成了错误见解。1850年初夏,开始传出谣言,说奥地利审查当局将禁止《弄臣》的公演。因为他们认为雨果的原著大不敬,因此他们将不允许这部“有伤风化”的歌剧在威尼斯公演。当年8月,威、皮二人退居威尔第的家乡布塞托,继续创作,并拟定了反制审查当局的措施。而在两人和剧院的通信中,“诅咒”成了该剧的代称。但很快,奥地利审查当局内部也用了这个名称称代威尔第的新作,明显是他们的头子德·高日科夫斯基从间谍口中得知的。正是此人掌握著《弄臣》一剧的生杀大权。皮亚威为免浪费威尔第优美的曲谱,曾设想将剧名改为《旺多姆公爵》,并把驼背的弄臣和对他的诅咒抹掉。但威尔第完全反对这个变动,并且决心与当局当面谈判。这时,凤凰剧院的秘书布伦南巧妙地化解了威尔第和当局的纷争。他将威尔第的一些书信转交当局,显示威尔第脾气虽坏,却是个难得的艺术家。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歌剧的场景须由法王宫廷,转到法国或意大利某个公国,并且人物的名字需要更改。公爵在女主角家中就寝的场景被删去,而原来公爵去酒馆也不再是有意的,而是上了当。弄臣的名字也由Triboulet变成Rigoletto,新名字来自法语“有趣的(rigolo)”一词的谐音,这也成为了该剧的正式名称。

你可能感兴趣的:(歌剧《弄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