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我们永恒的港湾,永远矗立的灯塔

图文皆原创

连续三周时常开着灯睡觉,总睡不踏实。多数累到自动入睡,忘记关灯,是有多累。渐渐有一种对世事很深的虚无感,无可无不可,想要逃离日常的心越来越迫切。很多时候,什么也不想要,越喧嚣越虚无越没劲。持续性混吃等死,间隙性踌躇满志。

如同高晓松说的,当看见自己,就看见了那个孤独孤单无助脆弱的小孩,他不知道如何爱别人,也不知道如何被人爱,他的心里有许多窟窿和角落,需要填满。这是无数个懵懂的自己,也是他人。

生命是什么呢?是一连串的暴击之后不改初衷,是接受平凡的设定过普通人的日子,还是其他?昨天看《奇葩大会》收官之作,颇喜欢mark的演讲,是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特别,不奇葩,也没有多少与众不同。

对幸福的向往,也许就是做好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对家庭负责,空闲时间看看书,跑跑步,看看电影。偶尔去旅个游,看看外面的世界。有时候最朴素的愿望,反而最难实现。

人要学会认怂,认怂不代表不努力,不代表就要认输,只是看清现实之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接受自己也是平凡人的设定,接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与被爱,也需要这样简单的婚姻生活:“两个人有各自热爱的事业,工作结束回家腻歪在沙发上,陪孩子或看电视,一起做饭,一起打扫房间,彼此微笑,晚上抱着睡去,早上彼此吻别去工作,一起旅行,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有什么话首先会对彼此说起。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如刚洗过的白衬衫。”

做个平凡人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遇到那个可以和我们一起步入平凡,在一粥一饭里遇见欢喜的人。

爱和家庭是人人都渴望的,却不一定能如我们的父辈一样经营的那么好。我从年少时外出求学,以后工作,离家千里,离父母越来越远。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家对于我来说,是有巨大的情结的。因为珍视,所以不敢轻易迈入。

因为想做一个令父母放心的小孩,所以一直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想他们失望。对家的渴望却象野草一样疯长,想有一天也能有属于自己的小家,两个人在一起,彼此相爱,彼此支撑,互相为对方托起不会下坠的人生。

从此以后,只有我们两个人,也许还有一个二个可爱的孩子,拥抱在一起,去共闯人生的风雨。对两人的世界有很多想象啊,比如婚纱照要去西藏拍,度蜜月要去希腊的圣托里尼岛。比如,遇到相爱的人,两个人拥有的第一间小屋,一定要他抱着我进门,这是一个神圣的仪式,代表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要开启新的人生了。比如,连未来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男孩叫Sky,女孩叫Flower。

没有试过在外长时间漂泊流浪的人,恐怕难以理解这样对家,傻到冒泡泡的想象。因为太缺乏,所以更珍贵。也曾想过,如果遇到那个对的人,该如何去感谢感恩对方啊,因为有了那么一个人,籍有他人给予的爱,完整了部分我们自己的人生。这个人生的圆,渐渐被描画的象一个圆了,不再是扁的,椭圆的,或者别的什么形状。我们共同书写和造就了彼此的人生,我们找到了生命中其他存在的意义。

两个人结伴同行,恐怕多半比一个人行走更有趣,更有意义,前提是,得是对的人。然而,什么又是对的人呢?是那些肤浅的欢乐吗?共尝一个冰激凌的甜蜜?还是那些带着悲伤的故事,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不放弃的坚持?

也许有很多必要条件,能成就一段感情或者婚姻,而我,只能从父母的影子里,去想象什么是对的人。也许对的人,就是你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想把这个家过好。在生活中能做到互相迁就,谁对听谁的。爸爸可以帮助妈妈做饭,妈妈也可以尽心地照顾爸爸。生气的时候,总有一个人会先让步,然后很快忘记当初为什么生气,又很快和好如初。

爸爸如山,像个爷们儿一样撑起整个家,做好家里的主心骨,妈妈才能如水,温柔贤惠照顾好大后方。两个人都知道,子女会远离,老了还是两个人互相依偎,彼此照顾,所以要老来伴。

我的父母给了我们最好的家庭榜样,怎样把孩子养大,怎样做到相濡以沫,白头偕老,他们才是婚姻的最佳范本。有时候无所谓要绝对正确,二个人往往能走的长远,也许靠的就是那些几乎会忽略不计的小习惯。比如无条件支持对方,比如懂得迁就和退让,比如勤劳和忠诚,比如支持和依靠,比如信任和尊重。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是对一个好的婚姻的最佳注脚。

原本只是想写几句话,却洋洋洒洒写这么多,也许是因为昨天是母亲节,受这个氛围的感染,对家庭有了更多感触。也许是因为受父母的影响,想让自己也要过成他们那样,却不知道小家在哪里,涌出的丝丝伤感吧。

愿我的读者大人们,有家的更幸福,没家的好好去寻觅。只要认真的活着,幸福来得迟一些,也没关系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是我们永恒的港湾,永远矗立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