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一本名为《有一天,妈妈老了》的书,故事情节让人潸然泪下,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说:妈妈,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有一天,妈妈老了》的妈妈姓洪,出生南阳,家中七个兄妹排行老大,外公是个学者,可从来不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妈妈没上过一天学,从八岁开始到十九岁结婚前一直在家织布,外婆家是富农,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妈妈因此一直未进过学堂。跟爸爸结婚后来到开城生活,一直奉承公公婆婆,公公去世时候忙于婆家丧事,无暇顾及生病的大弟弟木男,导致木男没到周岁就死了,妈妈为此一直生活在悔恨之中。
爸爸在铁道局工作,经常调动,一家人跟着爸爸搬了好多次家,从开城到汶山、马石、加平、春川,直到1960年才在首尔正式定居,现在我们在首尔住的房子是爸爸亲手盖起来的,院子里的柿子树和丁香树是爸爸种下的,还有树下的木椅,也是爸爸亲手做的。爸爸退休后得了病,57岁就去世了,但是,我们6个兄妹只有作为老大的我结了婚,下面的5个弟弟妹妹都还在上学,有的上初中,有的上高中,有的上大学,从那时候开始,妈妈就做起了鲜鱼买卖,赚钱攒弟弟妹妹们的学费,除了卖鱼,妈妈还熬夜给假花贴花瓣,辛辛苦苦地抚养着我们6兄妹,我虽然已经结婚了,可是一点都没能补贴家里,反而因为丈夫公司的破产欠下很多债,生活极其拮据,让妈妈很是担心。
妈妈靠着自己的能力,让我们6个兄弟姐妹都结了婚,现在跟大弟弟一家人住在首尔,住在娘家的小妹妹也一起帮忙赡养着她。1985年,大孙子仁城开始上小学,69岁的妈妈好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学写字的,大概是孙子写字的时候她跟着孙子学了一些吧,她不会写笔画,与其说是写,还不如说是画,她就这样写了8本日记本,10年后,当我在娘家衣柜抽屉里发现这些日记本的时候,全家人都大吃一惊。
1985年,大弟弟在抱川一东买了一处带有一套组合房屋的土地,妈妈的乡村生活就这么开始了,刚开始到时候,她待几天做些农活儿,后来渐渐喜欢上了那里,于是,每年从4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末她都住在那里,为的就是给6个孩子做过冬的泡菜和酱曲,当时她的身体还很健康,生活过着很轻松,很惬意。
2008年7月19日,独自一人生活在乡下家中92岁的妈妈开冰箱门的时候摔倒了,髋关节骨折,我们当天就把她送到医院做了手术,可还是没能恢复,后来又转到疗养院待了四个月,然后就回到首尔的家中,每天请4个小时的护工,我们四个女儿和弟媳轮流每周看护她两天。因为脑梗塞,妈妈的四肢已经不能动弹,我们得喂她吃饭,给她接大小便,她本身就很爱干净,每次这样,她都觉得很痛苦,叹气说“我怎么还不赶紧死呢?”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年零8个月,对于妈妈和我们来说,这都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妈妈受了一辈子的苦,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就把这最后的日子当成是孝顺她的机会,竭尽所能地待奉她。2011年3月31日,妈妈离开人世,我们把她葬在她的故乡,跟爸爸合葬在一起。
“我”就是72岁的大女儿黄安娜,“我”把96岁妈妈十年的家庭日记,按照时间的流程及事件,综合整理合著了这本书。从“我”七十年来视野中所看到的妈妈,以及妈妈八本点点滴滴式记录的日记内容,贯穿了96岁妈妈苦难的一生,写作采用倒述线索性写法,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浮躁词汇来粉饰,就只是普普通通家庭人员之间的朴素温情话语,亲情在这些平凡事件中温馨的延续,读起来让笔者忧伤而悄然落泪。
这本书让笔者感受非常深刻的是,“妈妈,我还会再来看你的。”妈妈这辈子,就是因了这句话,一直在等待着。很多时光,在妈妈等电话响起的时候,悄悄溜走了。给妈妈买的新冰箱,她用了一年,就去世了,有些事,我们作为儿女早做该多好。我们真正读懂妈妈的时候,已经太迟了。我们那么傻,总以为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一直陪着妈妈走下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性加强,信息量变大,生活和交通空间拥 挤。我们每个人都奔波于工作、生活、家庭、子女之间,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到父母,想想看,有多久没有去看望自己的父母了?对父母多多少少都存在内疚心情吧,光阴荏苒,年衰岁暮的父母还有多少等待的时光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就像书中所说,其实,某一天,妈妈已经老了,她只是需要你的肩膀靠一下而已。在我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岁月就已经匆匆地走过,在变故和死亡面前,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惊慌失措,适应不了离别。我只能用那满是老年斑的手背,去擦掉爬满鱼尾纹的眼角那噙满的泪水。经过菜地时,我看到了妈妈的身影;经过篱笆时,我看到了妈妈的身影;到处都是妈妈的身影、、、妈妈,你做的饭我还没吃够、、、旅行的脚步再怎么匆忙,也要记得停下来回望,为了那注视你的目光。
这本书里96岁妈妈的日记内容简洁睿智,具有很多生活的哲理,“要想享受自由,就得忍受孤独。在这个世界上,拿钱买不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岁月悄无声息地流逝,我已是满头白发。”“树叶不会常绿,青春不会永驻。人生,如一滴露珠,又如一片飘零的落叶。孩子再多,长大了也都是要离开家的。留下的,也只是孩子小时候的回忆而已。”“自己一个人静悄悄地死和有人陪在身边死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希望剩下的日子里,我能一直安心舒适地生活,直到死去的那天。”
“不要跟那些没吃过沾有泪水的面包的人谈论人生,年轻,就要多吃苦,多受累。”“活着的时候,多帮帮别人吧,如若家里人情淡薄,那这家的院子里花儿都不会开,蜜蜂和蝴蝶也不愿意来。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不要觉着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无所谓。不管什么事儿,一定不要着急上火,应该学会隐忍和等待。人生路上,我们应该沉着冷静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不论何时,不论在谁面前,不论去哪儿,一定不要自高自大,要一直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我尽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未来,安守本分,甩掉虚荣心做真实的自己,面对生活,面对冷漠,让风儿把常年堆积的怨恨和牢骚都带走,笑着面对余生。”、、、、,这些平常的随笔,莫不彰显的妈妈细润宽广的情怀,以及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及智慧。
这本书让笔者感到最悲伤的是,记得有一天晚上,96岁高龄的妈妈晚上做梦喊着“妈,我该怎么办?我疼、、、、、”妈妈在找我已故的外婆。我这个72岁的女儿当时束手无策,只能呆呆地看着。“妈妈”这个称呼,依然是96岁的妈妈心中永远的思念。是啊,无论是谁,哪怕你活到100岁,在你的心中永远依恋的就是“妈妈”,“妈妈”永远都是那个无怨、无悔、无私为你奉献一切的人。
这本书让笔者感到思索的是“秋天的庭院”,妈妈病倒以后,我一直在医院照顾她,两个月过去了,突然想起了乡下家里的那些农作物。那段时间一直没时间管它们,一想到妈妈辛辛苦苦种的农作物就要这么荒废了,心里很难受,就赶紧回到了乡下。两个月不见,那里简直就跟荒废了一样,篱笆下种的南瓜藤蔓都伸到了院子里,辣椒就跟病了似的都腐烂了,枯萎的黄瓜藤上挂着好多老了的黄瓜,菜豆也烂掉了,老了的南瓜挂在枯萎的藤蔓上,毫无遮掩,绿豆和红豆的豆荚已经裂开,里面什么都没有,就这么干巴巴地挂在那里。妈妈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就这么荒废了,悲伤如同泉水一样涌上心头,妈妈住在首尔,但是,经过地瓜地时,我看到了她;经过芝麻地时,我看到了她;经过后面的篱笆时,我也看到了她,处处都是妈妈的身影。
看到妈妈摸旧了的东西和穿过的衣服,我一下子就大哭起来,我把头深深埋在挂在墙上粘着土的裤子里,哽咽着哭了起来。想起了每次都做好菜等我们回去的妈妈,想起了一直让我们“多吃点,多吃点”的妈妈,想起了田间垄沟里像是芍药花一样笑着说“呀,你怎么来了”的妈妈、、、、。看到家里角角落落,满满都是伤心的痕迹。
冰箱冷藏室里放着我们买给她舍不得吃的鸡肉和猪肉,还有她给我们做的饺子、大米面、海鲜。看到这些东西,我的心里都在滴血,很疼很疼。还有那没舍得穿的新衣服,生日那天侄子买来的乳液至今也没拆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心中无法忍受的痛。妈妈不在家,院子也空荡荡的,不知不觉间,已经长满了杂草。
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妈妈的“秋天庭院”,只要妈妈在,那个庭院瓜果飘香,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特别是秋天的庭院,红红的辣椒、橘黄的南瓜、紫色的茄子、绿色的四季豆、、,还有那庭院四个角落果实累累的柿子树、苹果树、橘子树、、,妈在家就在,家在根就在,秋天的庭院就是妈妈身后那道最美丽的彩虹啊。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妈妈已经静静地去了。没有了妈妈,那个空空的庭院,那个“秋天的庭院”,将永远记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