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真好!

再次确认:一切优质的东西,只以货色论长短,不以装潢来炫耀。的的确确,内涵永远比形式更重要!

贴标签是解读文本的方式之一,但贴标签也有深浅,不仅仅是从文本语言中得出标签即可,而是在学生前知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从作者背后、社会环境背后、自身阅历背后等角度引发自己的思与辩,课堂更多的是与文本、与同伴、与自己的对话过程。所以说,预习特别重要,它不是走过场,它是让学生有导向性的完成自己的前知,它是教学绝对不可以摒弃的事情。学生预习的时候,老师可以不说一句话,但要巡视,通过巡视看见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想法,个别偏颇的给予引导,把预习做扎实,特别是高强度的课堂对预习要求特别高,也就是说,课堂精力不在知识上,而在学生身上,假设学生不知道,我该怎么做。当然,课堂上指责学生不发言是不太妥的,可以就发言制定规则,哪些时候哪些事情发言人人有责,这是针对有普识内容的,比如课文朗读,其余皆可自由。老师上课是要激活学生发言,但不需要频频发言,有时,需要老师的解读作为结论,而此时,学生沉思的表情是最动人的,他们的灵魂在舞蹈。教育属于赛跑机制,学生之间有差距,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差距可能越来越大,但是每个学生能跑多远,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解读文本既要设定天花板,更要设定底线,所有学生都达到这个底线,接下来就是能跑多远,那就是学生自个的事儿。设计的问题能体现学生思考的层次性,那就是好的问题,高的很明白,差的有成长,通过课堂对话体现差别性,利用差别性引发多种观点的交锋,如此看来,差别性是课堂教学的财富,差别就是幸福,所以说,差异,是教学的起点和资源。如果问题下去,学生愣了,你要马上意识到你的问题错了。这是理想语文老师的境界,是一个漫长修炼的过程,当然,研究的领悟越宽广,文本解读和教学解读就越有深度和高度。

深度在地面以下,高度在地面以上,深度与高度是以地平线为基点向相反方向的延伸。因此,越深的便越低,越高的便越不会深,它们是一对相反关系的矛盾。但是,哲学上有“相反相成”的说法,就是说,深度可以成就高度,高度也依赖于深度。正如做建筑,越是宏伟高大也即越有高度的建筑物,其地基越要挖得深。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要使课堂有高度,首先对文本的解读、与学生的对话以及跟生命的交融就要有深度。

做为语文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时刻审视自己,因为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时刻警惕,时刻反思,时刻自省,越学习,越觉得敬畏。

偏见不可怕,可怕不对话!

必须先有缺点,然后才有优点!

看见自己,真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自己,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