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第一章阅读心得

      我从没有想过我会把三十几页的章节整理几乎整整一天。整理每一节的思维导图,梳理每个课例中“自我认知”的细节,设想老师上课的场景,代入式的想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样,再跳出来看编者的设置,再思考这样的设置背后的原因,最后加工成自我的认知。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重复,我不知道这种阅读方式是不是正确的,但着实是花费了很久的时间。现在导图整理完成,在写心得的时候,突然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最后师叔祖问他还记得什么,他说什么都不记得,也最终神功大成。想到这自己忍不住偷偷笑了,莫非我真的也“神功大成”了?

       言归正传,这一章节给我最深刻的印象的词,一个是“人”一个是“数据”。信息技术已经帮助我们解决了第一步数据的问题,如何应用这些数据为学生成长服务,应该就是老师们要做的事。王博士说:教学总是要回归到人,数据、科技其实会帮助你更接近人。当你只用(数据)表象时,你会离人越来越远。我想生本理念,就是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综合研判各种数据,引导学生内发的学习与成长。我想这里的人不单单是指学生,更应该是教学关系中的各方,这里的数据也绝对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带有主观行动、情绪与决策的学习情况的客观反馈。乍一听,好官方,但是为了以生为本这个目标,需要老师们付出多少的努力!

       在篇首文章中,陈蕾老师(应该是陈蕾老师写的)提到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人们要产生行动要经历5个步骤,好家伙,这就已经给了5条岔道了,假设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干扰,就按照50%的概率选择,二分之一的五次方,最终能有行动概率有多少?这还仅仅是开始行动。真正做下去的时候,还需要不断的坚持和刻意的练习,这还需要强大的信念支撑。相信并愿意不断付诸行动、刻意练习。即使我们有了信息技术这个工具,进入到数字时代的教学,也不能就保证每一次都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更不能每次保证都做出有效的决策。

        再回到教学课堂中,老师要营造学生的安全氛围,要共情、要理解尊重、要寻找教学与兴趣结合的契机,老师们要通过数据反馈设定教学策略,怎么去增加互动,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老师,你在哪儿”这个教学场景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实在是太常见了,就感觉我曾经的同学甲乙丙丁都曾是这样的。老师不是不爱学生,也不是不想关心学生,而是当老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而不是在“教人”时,就特别容易出现这些情况。真正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仍需要老师们每时每刻都打起精神,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但总归:抱有信念,不断坚持!心中有大爱,脑中有章法,手里有工具。既然信息技术已经带给我们变革的契机,那我们就乘势而上,不断探索数字背后的秘密!

       推进更好的教育我们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第一章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