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需要有兴趣


念的意思是忆持不忘。不忘什么?不忘失什么是正确的、善的,包括不忘记正确的心态和正确的对象。

保持觉知不是说之前没有觉知,现在我们把觉知创造出来。念是不忘记——念不是用力专注。

正确的禅修对象是你身心的体验。

一切就只是心的性质和身的性质,没其他的了。如果你不忘失,你就有觉知;假使你知道正在进行的事物,你也有觉知。

那么,你要怎么办才有觉知?大部分人以为他们得把觉知带回到某个对象上,以为“噢,我失去了觉知,我一定要再次觉知”,这样修行非常劳累。

当你想要有觉知,你或许会集中专注某个对象,那个在打妄想的心现在尝试觉知某个对象,这样做需要消耗能量来集中专注力。

我告诉你一个更简单轻松的方法:提醒自己。你只需提醒自己,心就自然会想起身心,觉知就在了。不相信我的话,问问你自己:“现在心里发生什么事?”

你会注意到某些东西,现在内心进行着什么?它平静吗?浮躁?沮丧?什么在发生?你会发现你可以告知内心正在发生什么,即使只是个大概。你会注意到如果你想起心,觉知就会转向心。这就是觉知的意思。

· 把心转向内

心习惯了觉知外在的现象,我们时常——特别是经由眼根——注意外面发生的事。

念住禅把心转向内。心要怎么转向内呢?只要你一想到把心转向六根门上发生的事,此时心已经往内注意了,心自然会把它在想着的东西当作对象。假使你想自己的手,你的心不就直接去到你的手了?当你问“我的头怎么了?”时,心立刻在你的头上。这样做你需要多集中专注呢?

另一个把心转向内的方法是注意那正在关注外在对象的心,然后让心退一步,想自己身心当下的情况,此时心的注意力就会在身心上。由于身体比较显著,开始时比较容易注意,不过经由修行,心也会变得容易观察,我比较注意在运作或观察中的心。

· 禅修始于睡醒那一刻

禅修始于睡醒那一刻,而不是你抵达禅堂或上座时!

醒来那一刻想想自己,省思你要如何以觉知过生活。如果你想自己,就会有觉知。心觉得怎么样?心在想什么?心在哪里?它在做什么?好好利用你现有的资讯,和对心本质的了解。你醒来的那一刻问这些问题。能这样做的话,难道你不能随时随地修行吗?我是这样开始我的修行。

三摩地

三摩地的意思是平稳的心,不是集中专注力。我们需要全神专注集中一点吗?每次我们集中专注力在一个对象上,心是否就平静下来?

许多修行者修到头疼和颈项僵硬,是因为他们太用力、错用功夫专注在对象上!把精力消耗在想要得到什么或消除掉什么也会令人疲倦。

毗婆舍那三摩地是以正见、正确的心态、正思维和持续不断的觉知使心平稳而获得。这样的三摩地称作正定。

假使我们理智上无法把生活中的问题考虑清楚,内心会不安;相反的,要是能理智地思考情况,心就会踏实。同样的道理,有了正见、正确的心态和正思维心就会平稳;不正见、心态不正或思维错误则无法得三摩地。

· 两种三摩地

有两种三摩地:一种是经由把注意力全面专注于一个对象上而获得;另一种是通过正见、正确的心态和正思维获得。

它们的修法也不同,前者是修舍摩他(samatha),后者是修毗婆舍那——也就是我们这里修习的念住禅。了解这两种修法的差异,你会清楚修行时自己在做什么。

修止——舍摩他——时,心专注于一个对象,慢慢地与对象合一,以正确的方法全神贯注于对象一段长时间之后,行者会进入定境。

这样的修行非常强力地执取一个对象,心的其他功能没有运作,因此不会觉知那些平时会觉知到的对象。由于没有观察现象,也没有扩展对身心变化的觉知,毗婆舍那智将无从生起。

毗婆舍那的观点是在不尝试创造任何特定境界之下,尽可能连贯和觉知更多对象。因为毗婆舍那的目的是经由如实了解事物而获得智慧,它需要觉知当下发生的一切。觉知收集信息,当整个画面完成时,智慧就浮现。这种开放状态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清因果和变化过程,使智慧有机会成长。

毗婆舍那的修行不专注于一境,我们注意心,特别是那个在观察,在禅修的心。我们检查这颗心,看当下是智慧或烦恼在其中。

我们关注禅修的心是否与贪嗔痴或其他的烦恼相应,因为只要有烦恼,观慧就无从现起。

所以,禅修时确保心中有智慧这点非常重要。

· 智慧三摩地以智慧起修

假使有两个修行者:一个在意声音;另一个把声音当作禅修对象或自然的现象。思考一下,哪一个行者会得三摩地?讨厌声音的行者一听到声音就会受干扰起嗔心;而那个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声音的行者将保持平静祥和。

在毗婆舍那的修行,心学习怎么不执取也不讨厌任何对象,智慧三摩地以智慧起修,以慧修慧。由于有正见、正确的心态和正思维,心不以贪执或憎恨反应,因此不会对对象起贪或嗔。

这样的心平静、祥和、静止、轻盈、机敏和清新。智慧自然蕴含这种三摩地,而这种三摩地又增长更多的智慧。

精进

你怎么理解精进?精进是心的耐性和毅力。我把精进理解为坚持不懈,而不是用力或强逼!禅修时请不要逼迫自己把身心搞得疲惫不堪,身体或心疲劳时你难以领悟。

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你时辍时续,是否能把东西学完整呢?就像看电视连续剧,要是你看几集漏掉几集,你将无法连贯故事情节。

同样的,只有当觉知连续不断,看到开始、中间和结束,你才能明白名色的本质,这要从一念接一念绵绵不绝地修行中得来。

修行要保持冷静和平静,同時兴趣盎然,功夫要持续不断,但不要使劲,我们的修行不用力专注,而是用智力和智慧等待和观察。只要有智慧,就必然会有正精进。

念住禅的修行是如实接受、检查和研究发生的一切,我们既不介入正在发生的事,也不停止或消除不想要的事物,或企图创造想要的境界。

心是通过像认知、觉知、了解、思考修行、保持兴趣等来做它的工作。我们只需观察和认清正在发生的事。

当下发生着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如果你不必消除已产生的,或创造没有发生的事物,你会用到哪类力量?

一切皆现成!你只需打开慧眼,看清正在发生的事情。即使你没有刻意追求什么,只是张开眼睛坐在那儿,你还是看到事情的发生。所以,你需要用力来看和听吗?不集中专注力你是否仍然觉知?念住禅就是那么轻松温和。

· 轻松地修行,但不要中辍

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用功?我们很自然地以贪嗔痴为动力逼迫用功,这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有智慧的精进,是明白念住禅的修行会带来利益,清楚自己修行的动机,因此而坚持不懈地用功。

我们是在跑马拉松,一个老练的选手会在开始阶段用尽全力吗?不会!他会每公里都以稳健的步伐保持动力。我们要的正是类似的情况,让佛法的动力在修行中自然而然生起,不靠强迫用功来创造。

轻松地修行,但不要中辍。在这个中心,我们一整天禅修,从醒来的那一刻到入睡前都在修行。如果我们消耗大量精力或拼命用功,是否能一整天禅修?当然不行!那样的话我们的精力会耗尽,届时大概会泄气,丧失修行的信心。这是为何我们不用力,而是细水长流地用功,永不灰心,尽量修行不偷懒。

记住,这不是一百米冲刺。我们应当有智慧地用功和运用力气,不与渴爱相应。这是为何我们稳健地量力而修,绝不放弃!

问:你什么时候开始修行?

答:从醒来的那一刻修到睡着那一刻。

这样修行会很难或身心疲惫吗?不会!重点在于不失念。你需要清楚自己的修行,不断自我检查,知道自己用功的状况。

佛教的“信”(Saddhā)是相信和自信的心理功能,你需要对修行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有信心。你得交付与这个修行和相信自己,对修行和修行的方式深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当你明了自己在做什么,以及看到它带来的利益时,信心会增长。

通过禅修,自信会加强。修行时你感到安祥还是紧张?假使以善心熟练地修行,你决不会感到紧张。之所以会疲倦或有压力,是因为修行不善巧或者不正确。佛陀在《念住经》里说,一旦修行与法相应,你将会:

· 身心祥和;

· 远离忧伤;

· 毗婆舍那智生起;

· 道智(magga-ñāṇa)和果智(phala-ñāṇa)生起;

· 心趋向涅槃。

现在你学习如何正确地修行,首先要对自己和对法门有信心。正确的心态和正确的修行会增长自信,当你获得新的知见,自然对佛法僧有信心。

你用功是为了证得实相还是为了知道如何正确地修行?——先别去想要证得什么。

与其期望成绩或想着最终的果证,倒不如对你当下正在做的,以及怎么修行培养兴趣。

对你的修行要有信心,学习更熟练地掌握禅修技巧,要相信自己。在修行中你怎么获得利益?

这里需要智力和智慧。在证得毗婆舍那智、道智和果智之前,你先得对正精进有所了解。在正确用功之前,观慧有可能现前吗?所以你得学习如何正确地用功。

身与心,是哪个在用功?答案是心在用功。如果不知道以下这些,你的修行是否会纯熟?

· 心;

· 心在想什么;

· 心有多用功;

· 当下有哪些念头;

· 当下的心态是什么;

· 心的性质。

· 对修行感兴趣

要对你的修行兴趣勃勃,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修行者会遇到好的或坏的境界,有时他们修得很好,有时不满意自己的修行。当我问为何如此时,他们竟然不晓得!

你知道为什么他们无法回答吗?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自己在做什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感兴趣,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心,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为什么这样做!

当你看到心在做什么,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你会开始明白因果的法则,这一来,你对修行的信心会增强。

般若

般若是智慧,修行时拥有正见非常重要,惟有存在某种智慧,烦恼才无法潜入心中。所以最低限度的智慧是资讯——你从阅读这本书,听闻佛法,讨论佛法得到的知识——闻慧。

心中必须要有的另一种智慧是好奇心和兴趣,一心想要真正明白的求知欲。所以觉知时,不要盲目地觉知!要明智地觉知,了解是思慧的一部分。

一间公司的经理如果对他的生意没有全盘的了解,他能很好地经营吗?——他会依据片面的资讯作出错误的决策!

同样的,要修智慧、让智慧作决定,我们需要有完整的资讯。这就是为什么修念住禅,心必须愿意接触任何的对象、接触一切的对象,倘若只看到一部分过程,你将不会有完整的画面。

· 正确的心态

你要观察的对象是身心和它们的本质,这包括心感受的本质、心的本质、心的运作、心的模式、心的特性。你以什么心态来观察这些感受、身、心或身心两者?

如果你把观察到的身心看作是自然的,不是“我”或“我的”,那就是正见。观察自己时,你看到身和心,身体内有什么在进行着?热、冷、硬、软或痒的感受只发生在你个人身上吗?不是!每个人都感受到这些;至于内心的感受、快乐、忧伤、舒服、压力等亦是普遍的心理现象。

这些每个人都有的经验,你怎么能当作是自己的呢?它们是法性、自然的法则,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应当把它们看作是自然的,不是你特有的。

把热看作是热,不是你觉得热,每个人都感受到冷热,每个人有感觉。拥有这个正确的心态很重要,惟有保持正见和正确的心态,修行才会正确。

你曾经生气吗?你生气时想到“我生气了”会怎么样?怒气会往上升!

 

你把生气当作“我的生气”时,它会炽盛。当人们伤心时说“我很伤心、低落”,那么他们会真的伤心起来。为何如此?因为他们的心态和观念把伤心当作是自己的伤心。

把伤心看作是心性的一个面向,你会感觉好多了,是心在忧伤,不是“我的心”忧伤;是心想要或心生气,不是“我要、我不满意”。拥有这样的正见,烦恼比较难增长,这是你一开始就必须拥有正见的原因,有正见的觉知称作正念——觉知+智慧。你需要这些资讯和知识来开始修行。

· 心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心是自然的一个面向,不是“我”或“自我”、当中没有个人,心是个自然的现象。惟有拥有了这正确的知见,你才能真正地觉知,你修觉知就是为了亲证这个法则。

在开始阶段你或许不甚明白或理解正见,你可以用正见连贯一切发生的事,也可以用目前掌握的资讯来思考。

为什么你修觉知?你要知道真理、事物的实相,这是为何你保持觉知,不要忘记这个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修行需要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