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4年后,每年的5月20日,也在二十四节气小满左右,都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云南支教团的启动仪式。
一晃,今年就是第十个年头了。
山行致远,成礼于心,学生们换了一届又一届,唯有我还在,我和一直有着热情支教的同学们都还在。
远山深处,有着我的支教梦想,更有着一份浓郁的情怀和责任,能够给自己一些力量,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
一件事可以做十年,我想其中最大的魅力在于对生活的热爱。
当初萌发这个念头,源自在数理学院的一位云南籍学生,段双禄也只是试探性地问:老师,暑假的时候,你们可以来云南大理一个小山村开展支教活动么?
远方有山,有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
启程,第一次是将近50个小时火车之旅,跨越5000里路,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当地白族娃娃淳朴的眼神,可以看到大学生来的小学校园,期待、渴求,第一次震撼了我。
木质的教学楼、飞舞的苍蝇、小学毕业后就辍学的现状,现实再次触动了我。
和赵校长第一次接触,严谨、沉稳、热情,扎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向他致敬。
第一次支教项目,也是在质疑和探索中进行的,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也算迈出去一步,弥补了自己大学的遗憾。
当然有人质疑,认为是一次旅行,在出发前的评比中我们垫了底,但是完全自费的研学方式、丰富多元的视频影像让我们的项目在终审答辩中获得了优秀。
从此后,我们开始了和云南新登小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和白族娃娃都是主角。
一件事能够吸引学生,我想其中最大的魅力在于项目有内涵。
后来去了建工学院,应该是这个项目得到更多同学关注的发展期。
不限于本学院的学生,每次的志愿者选拔都是一种历练,项目衍生出很多小项目,比如田野日记,比如百首诗歌读远方,比如“纽扣卡片”创业项目,和腾讯公益、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淮安市红十字会合作,让项目能够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师生总理故乡看总理”,邀请赵校长和三位白族学生来到淮安,来到淮工,五天四夜的总理故乡之行,从头到尾都是同学们筹集爱心款、联系单位,在活动中展现了风采,更收获了成长。
再后来去了电信学院,同样是激发很多同学的自我成长主动性。
抓紧时间,去山的那一边,做一件关于爱和希望的事。成为流转几个学院的一句话。
让红领巾高高飘扬在白族山村,成为白族娃娃看世界的望远镜,姐姐,我可以叫你妈妈么?成为感动学生、感动我自己的温暖力量。
疫情期间,也没有放弃,采用了线上线下互动,派出小分队,接续了最难时刻,同学们的初心没有改变,对于我来说,更是一种促动和鞭策吧。
一件事可以历久弥坚,我想其中最大的魅力在于强烈的幸福感。
大学里参加这个项目的章可心,大学五年建筑专业的学习,一次都没有拉下对项目的积极关注,毕业后依然,现在已经成为项目的校外指导者。她说,云南支教项目是和她的青春有关,更是和她对生活、对未来的责任有关,助人自助,相伴成长,她有强烈的幸福感。
每年我都会去,都会和白族孩子们上课,和他们讲外面的世界,告诉他们唯有学习可以让成长的梦想飞跃高山,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未来。
赵校长以前和我说过,很多人一辈子去的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云南省会亦或者就是县城,更不用说星辰大海的更广阔的世界。
赵校长说过,2014年的夏天是这个小学第一次的毕业典礼,从此之后“再见”成为了一颗种子,一个期待在未来再次相见的约定。
赵校长现在也退休了,接力棒转给了张校长,依旧不变的是对教育的热爱。
当地中心校的刘校长很关注和支持,他说,真的,我们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涯之路。
好消息一直不断,有同学考上了重庆大学、云南大学,而且他们也主动加入了第十季的支教队伍,这一刻的幸福感最爆棚。
当我,变成了我们,当你们也变成了我们,这个项目的成效就真切体现了。
拾光,也是时光。
记录我的辅导员时光,也记录我和同学们远山的成长时光。
捡拾起远山深处的故事,青春作伴,同学们在志愿实践的一亩方田里茁壮成长。
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为爱前行,节节向上,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