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恰逢《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为纪念这个历史里程碑,《北京文学》编辑部对70年来在《北京文学》发表过的作品反复讨论、遴选,综合多方意见,最终确定并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两本散文集《浮生自在》和《此生须尽兴》,两部短篇小说集《徒步人海》、《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一部中篇小说集《人间逍遥客》以及一部报告文学集《破浪》。
我们尽可以期待这七十年的精华所汇聚的文字盛宴有多精彩。尤其在我看过的北京文学月刊社主编的《浮生自在》和《所见微尘,皆因有光》这两本书后,“北京文学月刊社”这几个字本身就是书籍质量的保证了。月初拿到《此生须尽兴》和《人间逍遥客》,恨不得一日看完,却因这样那样的琐事,只得一页一页蚕食。终于,今天啃完了《此生须尽兴》,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在心里高喊了一声“过瘾”!
同为七十周年经典散文集,《浮生自生》和《此生须尽兴》主题不同,封面设计自然也不同。前者以白和绿为主,清新淡雅。而《此生须尽兴》封面,满天朝霞倒映水中,金黄、橙红的主色调透着一股子鲜活的生命的热情。水天相接之处,静卧着一片肥沃的黑色土地,里面一定有种子在慢慢萌发。土地之上,那最亮眼的天际,一轮太阳呼之欲出,一群飞鸟自由翱翔,你若仔细去看,不难发现它们方向一致,它们将飞往同一个远方。
这样瑰丽雄浑的画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之神奇壮阔。土地庄严厚重,孕育着无穷的希望。河水映着霞光川流不息,更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又好似看到那个伟大的智者在大声疾呼“逝者如斯夫”!于是,便迫切地渴望找到自己的那一片天空,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像画面中的鸟儿那样展翅飞翔。
但是,《此生须尽兴》比《浮生自在》薄了很多,整本书加目录才207页。倒也正好说明北京文学社注重品质。
全书一共是三辑,《诗酒趁年华》收录了包括散文名家肖复兴先生的《大栅栏咏叹调》在内的5篇文;《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收录了6篇文,其中,有大作家余华的《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活着,就要热气腾腾》一辑收录了6篇文,知名作家梁晓声、池莉、王安忆赫然在列。
这些散文大多以短篇为主,短小精悍却内容丰富。
第一辑:《诗酒趁年华》
这一辑中,肖复兴的《大栅栏咏叹调》带我们一起走进北京曾经盛极一时、老字号店铺林立的商业区大栅栏,感悟时代的巨变和历史的沧桑。
陈启文的《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向我们叙说北京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陈世旭的《北京“的哥”》,全篇以北京的哥的话语行文,将北京的哥的质朴自得、无所不知和特有的北京幽默神还原。
耿翔的《马坊书》则通过对故乡的一阵风、一粒米、一朵花、一股药香、一块碑石的细腻描写,向我们展示了马坊乡过去与现在的风貌。
詹谷丰的《骨头的姿势》更是用骨头或安坐或站立或下跪或跪拜或翘二郎腿的等不同的人体姿势将陈寅格、刘节、傅斯年等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领悟何为尊重,何为气节,何为自信,何为正直,何为脊梁,何为干净的、自由的灵魂!除开精神上的启迪和引导,这样独特的写作手法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第二辑:《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这一辑中,马卡丹的老友离世,这生离死别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发出生命无常,只有目送,只能目送的叹息。但他又不是沉溺于伤感。他在《目送》中说:“人海茫茫,因缘际会。缘聚必有缘散,相逢自有相别,那是生命不可逆转的过程。目送,让生命与生命的缘分在瞬间张扬、凸显、定格,让这样的瞬间化作痛苦而美丽的永恒。”这话倒是通透豁达。
人生本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迎来送往。相会,离开,自有机缘。生命的最终,死亡会斩断我们的每一个连接,我们每个人都是孤身上路,又何必执着于聚散?我们目送着别人,也目送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万物非我所有,能拥有的仅剩回忆,不如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时光,把握每一个当下,不留遗憾啊。
朱鸿的《大德之旅》写自己带头对着火车窗外撒尿,以此帮助一个尿急害羞但又苦于厕所被占的小孩鼓起勇气解除膀胱之险,他试图告诉我们,着眼大德发自善念,不必拘于形式,不必在乎他人眼光,大有一种“毁誉由人,得失不论”的豪迈。
周大新站在苏格拉底被囚的三间小石屋前感慨万千,钦佩他坚守自己的自由意志,并以自己的生命维护法律的尊严。这便是《在苏格拉底被囚处》的由来。
杜卫东的《目光》追述了贵州好汉、晚清先贤黎庶昌跌宕起伏的一生。1862年,黎先生两次乡试不中,一贫如洗滞留京师,走投无路之际,恰逢当局“下诏求言”,黎以犀利笔锋力陈时弊并述方略大计,因此得到一个“稽查保甲”的小差事投身曾国藩的江南大营并得到赏识,成为“曾门四弟子”之一。后出使西欧日本,陈折“整饬内政”、“酌用西法”却被当局枉顾。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爆发,黎老听闻屡屡战败的消息,在自己的故乡贵州忧愤而去,终年61岁。他去世的第二年,谭某掀起变法,其主张大都在黎老的历次上书中涉及。谁能否认,菜市口刑场上空那血染的风采,没有黎老的一腔热血呢?
想黎老一生积薪引火不惜驱命,只是,人在历史逆流面前力量依然渺小,那一声叹息飘荡在长河之上,让人心酸遗恨。时至今日,换了人间,我们当践行黎老遗愿:渔樵耕读,固文化之本;经世致用,圆强国之梦。
金翠华的《世间最美丽的眼睛》与《所见微尘,皆因有光》里的某一篇写自己宠物的文章颇多相同之处,人的情感在某一刹那或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共通的。甚至,人与动物也能在情感上互通,同悲同喜,为友为朋。
而余华的《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这一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写人性,人类的美德和人性的光辉,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对我们写文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过个人认为,余华的这篇文章从对人性思考分析深度上看,比《浮生自在》中史铁生的文章要逊色一些。也许他们选择的角度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吧。
第三辑 活着,就要热气腾腾
这一辑中,田珍颖《冬天的记忆》追忆了母亲少时陪作者的外婆不远千里找抛妻弃女的为官之外公讨公道,拿着外公给的钱踏上归程,路遇劫匪母亲又勇敢地冲上前去,将外婆护在身后,随后往北京求学继而走上革命道路,在动荡的“十年”岁月里心灰,最终定居香港的一生经历,颂扬了母亲的勇敢、宽容和良知。作者的母亲活得真叫一个轰轰烈烈!
梁晓声的两篇散文中,一篇主要回忆了自己的父亲拒绝利用职务之便私占公家财物的磊落胸襟,一篇则写自己为帮一对鸽子夫妻却不得要领,好心办坏事,事后反思,对自己的好大喜功、自以为是、极强的控制欲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人无完人,能做到自查自省,并诚实地面对和公开自己的错误真的难能可贵。
漆剑荣的《皮鞋》则是回忆了自己大学刚毕业在保定一个职工中专当老师的一年中与补鞋匠的交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渴望温暖又重情重义的孤独老人的形象。
江子的《血脉中的回声》则叙述了爱读三国、如张飞一样充满豪气侠义的暴脾气祖父坎坷起伏的一生,也正是祖父的慈爱包容,拯救了顽劣不堪的自己。
池莉曾对武汉夏天的炎热深恶痛绝,但时光流转,她慢慢在这种热烈中感受四季的变化,体会生命的热烈。她在《盛夏之妖》中说:“春往秋来,寒暑易节,四季鲜明,感受不仅总是强烈的,还总是常新的,这对于喜新厌旧的我辈之人,就很有一点诱人了。”
最后一篇文章是王安忆的《纽约四重奏》,以平淡自然的语调将她旅居纽约一百多天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就像轻柔的海浪慢慢涌上海滩。人生就是一场经历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感受人间的冷暖,不知不觉间,生命就变得绚烂多彩了。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人生三大问题,我是谁?我打哪来?我要往何处去?
我们常常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常常通过每一天经历和感悟来反思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明白了这两点,大致也明确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和人生道路。
《此生须尽兴》里有很多令人感动的背影,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无论在哪个历史舞台上,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都探求着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逐渐觉醒,明白自己的使命,在混浊的社会巨浪中,在曲折坎坷的际遇中,勇敢选择了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不昧良知,听从内心,历尽万难却矢志不渝。
这些背影充满了榜样的力量。来世一遭,生而为人,就该这样活一场。
我总是被书里的这几话感动,每读一遍都心潮澎湃:“赤诚地生,热烈地活,纵情高歌”,“这个世界有万种风情,别让自己无聊透顶,生而为人,一定要热爱点什么”。
此生须尽兴啊,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仅有一次的人生。生命最终的欢喜,不是满屋金银珠宝,不是面前子孙成群,而是,热热闹闹的红尘中,你听清了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心中的热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的生命亦如北京的大栅栏一样由盛而衰,最终化为历史长河上空的烟尘,但是,我来过这世界,我在这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如烟花一般盛开,留世界片刻辉煌和美丽,便是我生命的价值和欣喜。
开卷有益,且读且思且行。一次次阅读,一点点领悟,一步步接近更好的自己。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