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廉价的东西,就被人们认为没有价值,这其实是一种贫穷的陷阱

但凡是廉价的东西,就被人们认为没有价值,这其实是一种贫穷的陷阱

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很多人十分推崇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口红;买球鞋就要去买上千的AJ、椰子或者是其他的潮牌。似乎便宜的口红不能用,便宜的鞋就不能穿,便宜的东西就不好。可是便宜真的没有好货吗?这可能让你花了更多钱。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正式完备的预检分诊系统,目的就是为了让穷人可以就近享受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即使在地域偏远、人烟稀少的印度乌代布尔地区,一个家庭只需步行 2.4公里,就可以找到一个医疗分支机构,那里会有经过培训的护士为他们带来即时的治疗。然而,根据作者收集的数据来看,穷人大多会避开免费的公共医疗系统去私家医疗机构,或者求助于以驱邪为主的传统治疗法。

人们不利用廉价的预防手段来改善他们的健康,原因是否恰恰在于这些手段是廉价的?

实际上,这当中存在着一种“心理沉没成本”。也就是说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支付了很多钱的东西,受到“一分钱一分货”理念的影响,他们会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是由于某物品是廉价的,人们便有可能认为它没有价值。

在健康领域,大多数廉价的成果都是低于市场价的。比如一顶蚊帐不仅可以保护睡在帐里的孩子,也能避免其他孩子被这个孩子传染上疟疾。因此,卫生组织常去疟疾高发地区,为人们分发免费的蚊帐。但是因为价格太低,甚至是免费的,使得蚊帐的使用率变得更低。在《白人的负担》一书中,作者威廉·埃斯特利就提到过,人们将补贴的蚊帐当作婚纱。

除此之外,对于几乎没什么信息来源的穷人来说,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穷人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就是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

对于我们当代人而言,这样的观念同样存在。比如在很多人心中,购买商品本身的目的并非是基本需求,也就是说,他们买的并不是商品本身带来的价值,而是社会赋予这些商品的附加价值。

比如手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新款上万块钱的苹果手机可能是一个月的收入,甚至是几个月的收入,这并非是生活的必需品,因为可以满足日常需求的手机有很多。但一部这样的手机,却能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以及可能来自于周围人的羡慕眼光。

于是很多人为了所谓的优越感选择节衣缩食买手机,又或者是用网贷、信用卡的方式来进行购买。虽然昂贵的手机并非必需品,但是许多人可以牺牲自己生活上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未来的生活品质进行购买。

除此之外,许多网红餐厅的盛行也印证了这一理论。网红餐厅除了店面装饰和食物摆盘格外好看外,食物本身并没有任何特殊性,价格还都高于同类餐厅。但即使这样,也有大量的人去网红餐厅就餐,花更多的钱去食用华而不实,量又很少的食物。

与此相反,许多餐厅虽然店面很小或者装潢普通,但菜品要比网红餐厅好很多,价格也非常的低廉。却因为菜价低而受到有些人的质疑,人们反而不愿意去就餐。

便宜没好货这个概念,在女士用品上更为突出。最为明显的是那些昂贵的化妆品、护肤品。即使它们的化学成分与国货便宜的产品相同,但只要是大牌货,人们就会去花费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钱去购买更贵的产品,而不会去考虑功效相同,配方相同的国货。

这些漏洞百出的信念都来自于他们对产品本身并不了解,对自己的需求并不明晰。这些信念有些来自于自己的误解,有些来自于社会上的舆论,又或者是媒体的宣传。

但其实,如果他们能够省下那部分钱,生活品质并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就好像两块钱的矿泉水和十几块钱的矿泉水,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区别。同样都是水,都可以满足身体的水分需求。但是有些人就是会认为两块钱的水质量差,没有十几块钱的水对身体好,于是做出了超出自己本来经济能力的选择。这就导致他们的钱永远不够花,他们也就永远陷入贫穷中。人们不选择廉价的手段,是因为这些手段是廉价的。因为费用一旦支付或沉没,将不会对使用产生任何影响。

而由于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选择更贵的东西,但凡是廉价的东西,就被人们认为没有价值,这其实是一种贫穷的陷阱。

穷人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是因为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人们会因为价钱而忽略了真正好用的东西,去花更多的钱买效果差不多的产品。

所以,东西并不是越贵越好,当然我们也不要一味地追求低价,选择合适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凡是廉价的东西,就被人们认为没有价值,这其实是一种贫穷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