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传习录(卷下)


【三三六】人心与物同体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甚么教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刘宗周云:“此一则颇近宗门。但死时带不去耳,故佛氏亦不肯收。”(《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三十三上。)


【译文】

有学生问先生:“您说人心与万物同为一体,例如,我们的身体气血畅通,这可说是同体。但我与他人就应该是异体了,至于禽兽草木就更远了,为什么还说是同体呢?”

先生说:“你只需在“动而未形,有无之间”的感应之几上着眼,其实岂止禽兽草木,就算是天与地、鬼与神也是和我同体的。”

学生问为什么。

先生说:“你看天地中间,什么才是天地的心?”

学生回答说:“我曾经听人说人是天地的心。”

先生问:“人又凭什么叫作天地的心呢?”

学生回答说:“是因为人的灵明。”

“可见充塞天地间的只有这个灵明。只是被自己形体所隔开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望它的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察它的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分辨它的吉凶灾祥?天地万物鬼神,离开了我的灵明,便没有了天地万物鬼神,一切成空;反过来,离开了万物,我的灵明也就没有了。所以,它们是一气相通的,怎么隔开的呢?”

学生又问:“天地鬼神万物亘古不变,为什么没了我的灵明,就都没了呢?”

先生说:“现在你看那些死去的人,他们的灵明消散了,他们的天地鬼神万物又在哪儿?”


释疑:

“心即理”,这段对话既是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最好诠释,也充分展现了先生万物一体的世界观。

其一:先生说的“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并不是想否定规律、法则和万事万物的存在,而只是想表明——任何规律、法则和事物,都不可能脱离人的认识能力而存在;同样,人的意识也不能脱离这些东西而单独存在。正如他所说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传习录》卷中)

其二:“心即理”,万物一体之仁才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道,

生生不息是人和天地万物的共性,其一体之仁先生说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几者:出无入有,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这个是关键所在,需要自己用心体悟。明白了万物一体之感应才能理解心即理的内涵,心即理已是道破天机。


感应之几,动而未动,呼吸之间,中和之律。

常听人说“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故感应之几在精与不精之间。伯涵先生云“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祥”,故感应之几在忘机、在懵懂,亦可谓“难得糊涂”矣。

天地万物一体只在那一点灵明,那一点灵明即是儒家之“仁”,故曰“一体之仁。”

世人之生死,是仅就那一副躯壳而言,也如天地万物之生息,只是那灵明的幻化。见执于有,而不能见无,必然有所偏失,便不能体悟那“灵明”充塞一体的玄妙。

诗曰:

一点灵明万象森,飘飘渺渺几中寻。

缘能识得真头面,造化方知在此心。


参见《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全书》卷.一十六)


精讲摘要:

就其本质而言,人、万物、天地都是这个灵明,充塞在天地中间的都是这个灵明。你要说气就可以,人活一口气,这个气和天地之间的气是一个气,互相通的,灵明此刻用气来想象,充塞在天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它是一体的,灵明上相通的。

从我的角度说,没有我的灵明,天没人仰它的高,地没人俯它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去了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人死了,他的天、地、鬼、神哪儿去了?我的灵明离开天、地、鬼、神、万物也就没有我的灵明,还是一体的,还是不能打开隔断的,还是一气流通的。

阳明先生说你现在去看那些死的人,他的这些精灵都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只能说跟它构不成意义了,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的人他的精灵都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对于他来说不存在了,但是喜马拉雅山还是那么高,长江水还在流,这对他来说是另外一个问题,还是一个人心和万物的感通构成问题,就跟岩中花树一样。你不来看这花这花也在,你死了这花还在,但是你来看这花,这花的颜色就跟你构成了意义,就明白了。


批注:

①与物同体。必是阳明语,第八十九、二六七、二七六条语意相同。

②感应之几:几者:出无入有。动而未形,有无之间。

③天地的心。《礼记·礼运》第二十六节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卷七)”

④曰。《全书》、三轮执斋本、佐藤一斋本均无此字。然“可知”以下为阳明语,从无疑问。

⑤王守仁此处肯定“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

参见《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全书》卷.一十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1月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