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听课有感

今天是疯狂的一天,听了7节课,培道中学的两个校区来回跑,楼上楼下来回跑,已近7点才有时间整理所感。今天听的7节课中,部分老师运用了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味精,不是标签,什么时候用,怎样用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第一节课:何老师的《条形统计图》。人教版的条形统计图的编排与苏教版有所不同,它是从像形统计图到条形统计图,而且条形统计图纵轴的数据每1格只表示1,个人觉得这样的编排没有苏教版的合理,不能很好地突出条形统计图的功能。何老师在这节课上能够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活动出发,链接学生已有的统计经验,同时过渡到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何老师在教学画图时分小组画图,占用了很多教学时间,通过我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分组画图时主要是一个人在做,其他人在看,因为 画图不需要太多的合作。所以我觉得画图不需要分组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去尝试画图,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由此我想到每个老师都要掌握小组合作的时机,有哪些时机需要小组合作呢?个人觉得有三,其一是遇到较难的问题,因为较难的问题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才能解决; 其二是遇到一些开放的问题,数学上有些问题比较开放,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全面的找到解决路径;其三是遇到一些需要分工合作的活动,比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像怎样滚得远、球的反弹高度等,依靠一个人没法解决的需要小组活动。所以,每次安排小组学习时,老师都要想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安排。

第二节课:李老师的《三角形的面积》。李老师的课比我原来在大陆听的课多了一个环节,就是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之前先突破“对应的底和高”,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很好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核心要点就是如何找准对应的底和高,这是这节课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组织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过程中,改变了其他老师仅仅是操作的现象,而是在操作之前布置了问题“拼成的平行四 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这样让数学操作才有了应有的价值。第三个特点是李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练习,在面积公式出来后,李老师让学生一下子做了3道题,这说明老师的理念还是以生为本,课堂上不要一直听到老师讲的声音,课堂需要静悄悄的练习时间。当然,这节课上在评讲练习时只看到了一些正确的资源 ,如果老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错误资源,借助错误资源帮助学生辨析找到易错点,会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三节课:黄老师的《商的变化》。这节课用三只小熊所代表的数据变化来猜三只小熊代表什么,听到后面我才知道代表被除数、除数和商,老师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好,但是只凭一个活动就得出了商的变化规律就不够深刻。商的变化属于规律教学,规律的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建模的过程,经历自主探索规律的过程,观察就是指老师要提供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对例子进行深度的观察; 分析是指学生观察后,通过小组的形式通过类比的方式找出不同算式中相同的部分,也就是这个规律的内核,建模就是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所发现的规律,得到规律的过程比规律本身更重要。

第四节课:何老师《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是另一个何老师上的与第一个何老师同样的课题,何老师的课能够突出了以下三点:一是能够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观察比较来感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老师没有直接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统计表、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再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让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二是让学生充分 经历统计的过程,课堂上统计学生感兴趣的桌游,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了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有利于统计观念的形成。三是老师运用简单的信息技术Excel表格自动生成统计图,这一个技术很简单,但是反应了老师的信息素养。

第五节课:罗老师的《圆的面积》。罗老师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经验,即转化,把没有学过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来推导面积公式,这显示了罗老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但是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用时太长,用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才完成了复习,这样导致后面的推导特别是练习的时间都不够。一般的复习和导入都不能超过5分钟,所以课堂上要把握好各个版块的时间,除了导入以外,新课结束不能超过25分钟,这才是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时间分配。

第六节课:张老师的《圆的面积》。张老师的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跟罗老师一样通过复习链接学生的经验,但张老师注意了复习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第二是以学生为本的立场,在推导圆的面积过程中,张老师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已有的经验把圆分成两个部分然后进行转化,但发现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已有的经验受到了阻碍;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这样的操作时间就比较好,学生有疑惑了、有需求了,学生就能够投入到小组学习中来,学生操作以后,张老师并没有全面展示所有人的作品,而是选择了三种典型的资源“4份”“8份”“16份”,让学生来观察比较这三份资源,发现其中的共同点,都可以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第三是借助技术让学生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操作是有局限的,张老师就通过事先录好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平均分成32、64、128、256……份时拼成的形状,学生很直观地感知到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张老师让学生充分观察圆和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同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七节课:梁老师的《外圆内方 外方内圆》。梁老师是学校的教研组长,从平常的交流中就能感受到她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的建构过程,关注思维的生长过程,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她的理念。一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梁老师整节课随时装着学生,当学生有困难时,比如在探索圆中有方的图形时,学生不会做,老师就耐心等待,让小组合作,这里的合作就很有必要,小组研究后有学生讲解后,老师引导生生互动补充,这是我在澳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交流方式,值得点赞。二是分层推进,逻辑清楚,这节课的设计层层深入非常清楚,比如在课的开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圆中有方和方中有圆的图形特征就设计了三个层次活动,首先是从生活中欣赏类似的现象,再从现象中抽象出图形,最后老师再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把图中的一块空白去掉,这样深入理解了图形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后面的学习。三是关注学生的听课习惯,老师在课堂的整个过程一直关注学生的倾听和表达的习惯,关学生的数学素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D20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听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