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我们总是希望把这世上美好的东西都给予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积极、外向、乐观的人,结果导致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够活泼外向,我们就会给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但外向乐观就一定是好的吗,内向敏感的孩子就一定不好吗?今天丹尼尔·卡尼曼告诉我们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但世界却没有想象般美好;我们觉得自己的贡献很大,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我们认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但其实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那么大。我们还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进而导致乐观的过度自信,这可能会影响到决策。乐观偏见也许是认知偏见中最重要的一种。如果你性情乐观,就应该既乐观又谨慎,因为乐观偏见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风险。
我的理解是:乐观主义更多地用“系统一”来进行日常事务的判断和思考,它包括本能、情感的先天技能,也包括后天习得的联想和技能。乐观偏见会让我们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使得我们所需承担的风险远大于自己所能意识到的水平。而悲观主义则更多地使用“系统二”来思考问题,其非常的缓慢、慎重,若使用恰当,能更客观地去评估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合理评估风险。
【例如】
我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盲目乐观,巴不遍教一遍TA就会,导致我在教孩子的时候没耐心;
我对计划执行力盲目乐观,把计划安排得太满,导致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整个计划就无法执行;
我对任务难度盲目乐观,导致一开始把目标定得太高、太大,结果自己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失望、放弃。
其实每个人都有乐观的一面,也有悲观的一面,只是占比不同,就如同作者所说的系统一和系统二,两个系统轮流工作。不管是乐观还是悲观,系统一还是系统二,只有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优势和作用。作为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定义标签,而是要让自己和孩子学会带着觉察去生活,让自己和孩子的“系统一”和“系统二”相互配合,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