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妈妈,我又花钱了……”一位妈妈说,女儿经常这样对自己这样说。
为什么有孩子会觉得花父母的钱会有“负罪感”?
网络上高赞的回答是:因为从小父母就让我觉得,他们对我的付出是要有回报的,需要感恩的,现在把钱还给他们,其实就是一种“清算”了。
这个回答,戳痛了许多人。
01
大多数父母的内心都是无条件的爱孩子的,但是,有时候就是父母的一句无心的话语或牢骚,会让孩子敏感的内心受到伤害,带着这种“负罪感”,甚至还会失去“安全感”,并变得自卑。
有人说:我觉得父母做的一切根本就不是因为爱我,我只是一笔投资,能为他们带来收益的那种;
还有人说: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就是“你知道我辛辛苦苦赚钱都是为了你吗,你怎么这么不知感恩?”以至于花每一分钱都很有负罪感。
为什么本该以爱为枢纽的亲子关系,会变成这些孩子口中,靠“钱”来维持呢?
有一些父母总是带着强大的“付出感”来养育孩子,却不知,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偿还”的心理,想赶紧还完离开我们。
有一位朋友说,她的童年一度生活在负罪和痛苦中。
从小她父母就常常吵架,父亲脾气差,有时还会动手打母亲。但他们没有人提出过要离婚。
不是因为还有夫妻情,而是为了孩子。
这个孩子幸福吗?一点也不。
每当她犯了点什么小错,父母就会跑来质问她:“为了给你一个完整的家,我们再难都没离婚,你不听话对得起我们吗?”
她很怕父母说这样的话,这让她觉得自己是个阻碍父母追求幸福的罪人。
她因此变得乖巧听话,学习也非常努力,想以此偿还父母的不幸。
可是她过得并不快乐。
高考时,她背着父母,放弃了离家又近又好的名牌大学,偷偷选择了一所省外的普通学校,目的就是为了远离那个家。
她说,父母的付出太沉重了,她根本承受不起。
其实,像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少,他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
我省吃俭用,花钱送你去上辅导班,你就拿这成绩回报我?
你看,从小到大,家里有什么好东西,妈妈都舍不得用,全留给你了,你对我就这态度?
我和你爸这么辛苦是为了谁,还不是因为你,你怎么可以不听话?
02
父母们常会以一种近乎苦行僧式的牺牲,来给孩子灌输负罪感。
久而久之,孩子潜意识就会认为:”我就是个麻烦“、”我不值得被爱“,无法对父母产生信任感,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很多时候父母向孩子抱怨诉苦,是想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付出,珍惜现在的生活,变得更懂事点。
但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敏感,更害怕给我们带来麻烦。
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则新闻:
某市有个9岁的男孩,深夜站在窗户前望着小区门口哭泣,邻居听到哭声后报警了。
民警赶来后,男孩哭着说,父母都出去工作了,他一个人在家,感到孤单又害怕,所以才哭了。
民警拿起手机,要给他妈妈打电话,孩子忽然情绪激动地制止:“我妈妈工作忙,别打电话给她。”
在民警说到再忙也不能照顾小孩时,孩子着急地为妈妈辩解:
“她回来得晚,是因为不够时间的话,就拿不到工资了。”
“妈妈真的很不容易了,她虽然晚上顾不了我,但她早上顾我,平时生活上也顾我。”
在男孩执意不要因为自己影响妈妈工作下,民警只好作罢,让男孩上床休息,等妈妈下班回家。
其实,父母养家辛苦,孩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03
尽管是需要大人照顾的年纪,但是他们也会理解体谅父母的不易,小心翼翼不让自己成为父母的麻烦。
所以说,我们实在没必要通过“说教”,甚至是挑剔和指责孩子,来给孩子制造负罪感,以求孩子懂事听话。
相比利用孩子的负罪感来让他听话,不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平等一点,给他一个充分的、关乎他自身的理由。
就比如说,孩子不听话了,不认真完成作业,我们大可不必用“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跟你爸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吗?”这样的话。
应该他明白,你读书是为自己而读的。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龙应台
04
我们应该努力让孩子明白:父母现在对他的管教,他所要付出的努力,最后的目的,都是因为他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
父母爱他,是无条件的,不会用爱来绑架他,他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的梦想跟父母的期待可以没有关系。
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其可怕的东西,叫做“付出感”和“牺牲感”
一旦父母对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牺牲感”,就会自觉十分不易、十分伟大,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亏欠了自己。孩子的心理也是十分敏感的,当这种感觉传达给孩子,孩子随之产生的就是“负罪感”,以及“安全感”的严重缺失。
吃一顿肯德基得花我多少钱,给孩子买一件品牌衣服得花我多少钱,给孩子报一个兴趣班得花我多少钱……
孩子的每点小小的快乐, 每个愿望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负疚感。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压抑自己,因为他不想承受那种负疚感,所以变得愈来愈不敢有愿望。可即使已经最大程度地压抑自己的心声,将愿望减少到最少甚至没有,家长还可能有的说养育你,供你读书,我们多么多么不容易。
当初生你,妈妈忍了多少多少委屈受了多少多少的罪;给你报的补习班花了妈妈一个月的工资……
就这些随口的话,经年累月,对一个孩子可能产生多么巨大而恒久的影响,是家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或者说不愿意去相信的。
你说你生孩子多疼赚钱多辛苦,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真的理解不了,也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他能感受到的只有强烈的焦虑不安以及负疚感。
而你呢,在长期这样的思维惯性中,也会认为为孩子做的每一点都是一种付出和牺牲。养育孩子的快乐,你一点也感受不到。在这个过程中,你逐渐失去了自我。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景,父母辛辛苦苦给孩子整理房间,孩子却不领情,谁让你们不经我的允许进我的房间,父母也生气,自己辛辛苦苦打扫卫生换不来孩子一声感谢。
如果孩子被动地接受父母单方面的付出,与此同时父母也在渴求孩子的理解和感激。
说白了,很多时候,父母眼中的“辛苦付出”,在孩子眼中,更像是一场“强买强卖”。
此外,我们再仔细想想:
没有孩子我们就不工作赚钱了吗?
没有孩子我们就不打扫卫生了吗?
没有孩子我们就不努力活着了吗?
并不是的,我们的付出都是自己的选择,跟孩子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啊,没有必要拿孩子当借口,我们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该付出,赚钱辛苦,也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真的不需要为这些而满怀负罪感。
伟凡心理总督导丁雪清说:“家长要做一个成熟理性尊贵的人,孩子说花钱有负罪感,我们除了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行外,也说明孩子内心善良,我们不要去挑剔和指责,不要去赞美和夸奖,也不要再讲什么大道理,淡淡地说:好的孩子,我知道了。”
不要拿“付出感”和“牺牲感”来自我沉醉,我们对孩子的付出,其实是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负责。
真正的爱与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孩子不需要对我们的付出有任何的“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