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维

盲点:看不见的点。由于我们受到各种限制和约束,使得我们对某些信息点、知识点等缺乏感知。

盲维:对某一个维度缺乏意识和感知。

场景感受


“你为什么迟到?”


有对夫妻决定在结婚10周年的时候进行一个浪漫的烛光晚餐。纪念日当天,女士由于各种原因,迟到了50分钟。

如果男士陷入到情绪动荡中,思维便限定在一个维度上:对这么重要的事情,她为什么那么不重视?

人的认知有个特点:一旦你建立一个维度,它就会吸附大量证据来证明你这个思路的正确性。你会从以前的生活中,发现那些你可能已经忘了的事情。。

于是开始翻旧账,比如会想到“我曾经让她给我买一个什么东西,但她没有买”,或者“我让她买这样的东西,她却买了另外一种”等等。在这个维度上,你形成了一个表面丰富、证据充足的认知。

住往忘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那就是:你今天是来干什么的?这个烛光晚餐是要干什么的?

关于“认知”,有一个比喻:一旦谁发起了一个议题,形成了某种主导以后,你的情绪、记忆,就会像那些阿谀奉承的下属一样一起涌过来。

这种认知在某个维度上是正确的,但如果你再建立另外一个维度的话,你也会形成另外的一些证据和认知。只有几个维度合起来,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

如果你脱离这个维度,问自己“这个烛光晚餐的目的是什么”,你马上就会明白:这个烛光晚餐是为了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在结婚十年的这个重要节点上,营造一种更好的亲密关系,在你们的情感账户里储蓄更多的情感,为未来的生活打造一个关系和情感的来源。


考虑场景,还是直接定性?


当你对一个人有怨恨,很容易会从这个人的性格方面分析问题,给人定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如果你对这个人有责任,有善意,你就会从他的场景来考虑问题了。

比如你的朋友犯了一件什么事,你往往就会解释说“是因为某种场景使他做了这件事情”;但如果是你的敌人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就会从他的性格角度来判断,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两个很不一样的维度:当你从“定性的维度”转到“场景的维度”来判断这个人做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完全是另外一种想法。这时候你会想:是不是他公司有一个特别紧急的事情,连电话都不能打?或者她是不是路上堵车?你可以想象各种各样的场景——只要你用这样一个维度去考虑问题,就会获得另外一种认知。

所谓原谅,就是从场景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一个事情。

我们经常原谅自己的原因就是因为特别了解自己的场景,当别人用定性的语汇来评判我们的时候,就会特别生气。

回到结婚十周年纪念日的例子。当女士终于来了的时候,如果男士站起来,第一句话是“今天是不是特别堵车?”或者“你的手机是不是没电了?”,那么,一个超预期的场景氛围就出现了,这个烛光晚餐就获得了另外一种意义。


什么是“盲维”?


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或者一种关系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单一的认知维度里——你选择了什么维度,你就获得了什么样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很可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盲维”。

一旦有“盲维”,就会出现严重的认知偏差,你的判断和决策都会出现重大的问题,它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

一些警匪片、间谍片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悄悄潜入到一个房子里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主人突然回来了,并且发现房间里有异动,就很认真地搜寻有什么情况。主人搜寻了半天,发现房间里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什么人都没有找到,就关上门走了。这时候电影的镜头就自然摇到一个场景:在天花板上,潜入者正手脚并用的贴在那里。

这是一个典型的“盲维”的例子。主人是在一个平面上搜寻信息,他忘了房间里还有一维:高度,所以把最重要的信息忽略掉了。

其实,我们在华生和福尔摩斯的例子里也能看到这一点:仅仅是有一些信息和认知材料,而没有建立一个维度的时候,永远像在屋子里找一个小偷,你是找不到那个人的。

所以,“盲维”是比“盲点”更可怕的事情。


 商业领域的“盲维”


我们经常听到的“蓝海战略”,其实就是一种从盲维状态到发现一个新维度。难望其项背,是新维度上的优势,“望尘莫及”是同一维度上的优势。

所谓“红海”是指“所有的竞争在同一个维度上发生”,所以是你死我活,最后的结果成本非常高、付出非常大、效果非常低,甚至是负效果的。而当你增加一个思考维度的时候,看到的世界就立即不一样了。

老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我们从盲维的角度来思考这个古老的成语,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感悟。

在重大决策问题上,不要跟“和自己不在同一个维度”或者“缺维的”人争论一个问题。这种争论第一没用,第二,很可能产生巨大的冲突,让一个组织陷入到一种非生产性的冲突当中。

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事情上,让身边认知地图小,盲维多的人不要阻碍具有更高认知的人行事这是商业中公司用人的原则。

“盲维”更多的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可能存在天然的缺陷,或者是由于某种场景让我们遗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维度,以至于让我们陷入到一种挣扎的状态。


我们的认知都存在着盲点,我们唯恐某个认知的盲点把我们带入致命的陷阱。

“德鲁克在总结德国人在一战和二战中如何因为局部的严谨而导致整体的失败时说,“德国人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一个个小陷阱,以便顺利地掉进一个大阱陷。”从这句话里我们也能体会到盲点与盲维的区别。

所谓认知盲点,是指某一维度上认知的缺失。这种缺失当然有可能扭曲真相,但即使我们在某一维度上没有缺失,也难以保证能够避免致命的认知谬误,甚至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某一维度的认知越是完备、充分,越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忽略——不是对点的忽略,而是对于维度的忽略。

对话、沟通极易出现大逆转——本来是抱着消除误解、化解冲突的沟通和对话,最后出乎意料地演变为关系破裂、甚至大打出手的局面。原因很简单,对话和沟通出现了致命的盲维。

我们在香港警匪片里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两大黑帮出现了利益冲突,双方都同意坐下来谈判,但谈着谈着火药味越来越浓,最后是双方都把枪指向彼此。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有威望的和事佬站出来,说一句:“大家发财,大家发财!”

听到句话,双方如梦初醒,突然明白,大家坐在一起不是为了逞口舌之利,不是为了打个你死我活。这个和事佬的功能,就是提醒、彰显大家在激烈的单维争执中被无视、被遗忘了的那个维度。


幽默


具有幽默感的人,是因为拥有认知优势而获得巨大主动性的人。这种认知优势就是身处高维对于盲维者的优势。

海涅与死对头许莱格尔在一个独木桥上相遇,后者以惯有的粗鲁和无礼对海涅说:“对不起,我从来不给白痴让路。”借此逼迫海涅给自己让路。然而海涅并没有在同一维度上与他争斗。他对许莱格尔说:“对不起,我和您刚好相反。”说完就给许莱格尔让了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盲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