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塑造开放式大脑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是著名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的作品,在这本书的开始,介绍了丹尼尔教授演讲时经常做的一个互动练习:他会严厉地说七遍“不”,问听众听到“不”的身体和情绪反应,听众会感到压抑、心烦、紧张、抗拒,这种体会就叫做防御式大脑状态;接下来他会温柔地连说七遍“是”,再询问听众的感受,这时听众会感到放松、平静、开放、愉快,面部和肌肉放松下来,呼吸心率正常,这种体会就叫做开放式大脑状态。

-1-为什么人会有这两种感受呢?

这两种感受来源于大脑的不同部位。

防御式大脑状态来源下层脑,也就是人的动物脑,是人和动物类似的原始脑。在防御式大脑状况下,人会产生类似动物的4F的反应,分别是Fight战斗、Flee逃跑、Freeze僵住以及Faint崩溃晕倒。这四种任何反应的一种,都会阻止人开放及主动,阻止人与他人交往,使人缺乏灵活性。

开放式大脑源自上层脑,也就是人的理智脑,即大脑的前额皮质。这个脑区将很多其他脑区连接起来,产生好奇心、复原力、同情心、洞察力、开放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具备FACES的特点,即Flexible灵活、Adaptive适应、Coherent逻辑清晰、Energized有活力、Stable稳定,FAECS的大脑让人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能够接受互相妥协的方法,愿意冒险主动探索,具备更清晰的逻辑,更好的人际关系,更了解自己。他们能平静自若,以开放态度面对世界,欢迎生活中的所有,包括不顺心的事。

显然开放式大脑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和生活,短期好处是让父母更轻松,长期好处是让孩子提高青春期及成年期的能力。那么,

-2-什么是开放式大脑?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告诉我们:

开放式大脑不只是一种心态或内心方法,而是一种特别的神经回路。科学家把这个神经回路称为“社会参与系统”。

首先这种神经回路是一种物理存在,是后天练习生成的。作者说:“注意力在哪,神经元就在哪放电,神经联结就在那生长。”相反,当我们忽视了孩子发展某些方面,神经联结就会被“修剪掉”。就像《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所讲,在6岁之前,孩子大脑内的神经元联结高度发展,每一条神经元联结都对应着一种潜能,但如果在这段时间我们没有培养孩子的潜能,这些对应的神经元联结就会断掉。狼孩长大后不会说人的语言,就是小时候人类语言的神经元联结断掉的缘故。

其次这种神经回路是有年龄发展规律的。孩子3岁之前,大脑前额皮层发育不成熟,因此更容易冲动,无时不在的防御式大脑状态是他们的典型状态,我们父母要把这作为原谅他们无法理智思考的因素。事实上直到25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前额皮层才能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孩子青春期前,父母也要理解他们容易冲动、无法控制自己,这里的生理原因就是大脑的发育规律。

最后大脑是可塑的。开放式大脑的四项基本特质是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共情力,这四大能力都是可习得、可练习提高的,这也是这本书后边四个章节详细论述的。简单地讲,平衡力让孩子平衡自己情绪身体做出明智选择;复原力让孩子克服困难坚持下去;洞察力是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共情力是孩子能更好理解和照顾自己及他人。

因此作者认为,虽然基因在塑造孩子大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后天的体验对孩子的影响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因为正是后天的体验决定了哪些神经元联结被加强、那些神经元联结被剪断。

-3-如何塑造开放式大脑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告诉我们:

一是用注意力做工具帮孩子形成重要神经联结。

你重视什么,不重视什么,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都会影响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二是整合孩子的大脑。

整合是贯穿人际神经生物学的关键概念,指大脑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共同发挥作用。就像作者的另一本书《全脑教养法》所说,要整合孩子的上下脑、左右脑、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理解自我与他人。当整合形成时,人们就会觉得幸福、自在,与社会、世界紧密相连。这就是圆满丰盈的幸福,使生活充满了意义、联结与平和。整合大脑的人以开放式大脑的视角看待生活。

三是注意开放并不是纵容

开放式大脑不是总对孩子说“是”,不是纵容或无止境让步,不是避免他们失望或替他们解决麻烦,也不是培养一个顺从的、只会机械地听父母的话、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相反,开放式大脑是帮助孩子意识到“我是谁,到哪里成为谁,如何去?”即意识到他们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败,从而自觉地选择富有联结和意义的生活。

四是亲子互动和父母成长。

亲子互动就是和孩子一起讨论某项基本特质,父母成长就是思考父母自身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变成开放式大脑前提,是父母先变成开放式大脑。


所以回到开头丹尼尔在演讲时的互动实验,其简单原理就是:我们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孩子说“是”,刻意引导孩子的注意力,训练整合孩子大脑,与孩子亲密互动,帮助孩子形成神经回路,和孩子一起塑造开放式大脑。

【无戒学堂】日更第164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塑造开放式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