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天:
第五部世俗哲学兴起:洗脑术的没落(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明到清)
第十八章用“心”反叛束缚(公元1368年-公元1529年)
鹅湖寺风波
陈白沙:变奏之始
王阳明:无奈的思想反叛
第十九章从心学到犬儒(公元1529年-公元1644年)
赤手搏龙蛇
游侠之死
以死卫童心
朋党重现
庸俗化的心学
第五部世俗哲学兴起:洗脑术的没落(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明到清) 第十八章用“心”反叛束缚(公元1368年-公元1529年)
南宋后期有道学也有心学。心学以陆九渊为代表,提倡顺从内心,摆脱心外的束缚。明提唱八股文,思想僵化。明代陈白沙重提心学,由其自由精神对抗僵化思想的控制。王阳明则把心学变成显学。明代的文人徘徊于科举无用的知识与自由的心学之间。明洪武三十年的全国考试录取的全是南方人,刘三吾虽然解释是因为南方教育质量较好,但与皇帝倚重政治的主张不符,国家需要的是平衡,是笼络人心。在制裁了刘三吾后皇帝重新制定考试,放榜录取的竟然全是北方人,这也影响了以后的考试:在地域上找平衡。这样的架构影响至今。分省设立分数线即来源于此。这样出尔反尔的考试打击了南方人读书的积极性,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唐代读书人与仕途并行,宋代有党禁,明代则出现了学术的自由与官方的束缚的对抗,分化成为了两派:民间学术借商业的兴起出现市井化、实用化的倾向,其发展使哲学背离了官方指定的理学道路。
鹅湖寺风波
公元1175年,在鹅湖寺,朱熹、吕祖谦与陆九渊、陆九龄进行了一次关于认识的大辩论,焦点在于怎样获得天理。朱熹认为格物致知,陆氏兄弟则主张天理存在于心,天理相同,心也必然是相同的,去心中寻找天理就行。这次鹅湖寺之会成就了陆氏兄弟的心学,直接影响了明代心学的传统。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并不在于承认天理的存在上,而是在之后的方法论上。这种不同使他们对待儒教经典的态度也不同。相比而言,陆九渊的理论更简单,更易被人接受。在政治上的利用显示陆氏心学更有利于经济发展,但陆氏的心学主张与南宋晚期加税和加强社会控制不相符,注定无法得到官方支持。
陈白沙:变奏之始
陈白沙山师从吴与弼,但不同的是他更强调养心与沉静,这与朱熹倡导的积极进取,主动格物获得真知不同。他认为天理在心中,应向内而不是向外去寻找天理,他的想法与数百年前的陆九渊的相同,承认天理的存在,改造方法论,强调心之所至理之所,并发展新学成为显学,他的学生谌若水对心学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阳明:无奈的思想反叛
明武宗正德年间,为了反抗太监刘瑾的篡权,王守仁遭到了打压并被贬到了农场驿。在那里他想到了破解朱熹格物致知的答案,这就是“龙场悟道”。王守仁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是错误的,他的方法从知识到物体去认识人类意识与外界事物的交互过程。但王守仁认为人的心中隐藏着所有的知识,首先要发展内心,再用来比照万事万物或改造世界。剿匪和平宁王使王守仁声名鹊起,但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此时的王守仁展现了他心学的风范,低调处理功劳,收买人心,妥善处理了此次危机。但也显露出了明代这种靠资历和人脉的政治的复杂性。于是此次事件后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寻找内心深处的呼唤,利用直觉做事,)针对心法的四句口诀: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心学反叛正统思想,伪装成温顺却是无奈之举,为人的思想解放打下基础。在民间传播的心学已非官方传统思想能打压得了了。
第十九章从心学到犬儒(公元1529年-公元1644年)
心学的发展导致了泰州学派的出现,也出了一批有游侠精神的学者。王艮大闹京城成为趣闻。他本人结合佛道将王阳明的心学改造成实用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典范,出现了现代政治理论的萌芽。明中后期心学迅速分化成民本主义和享乐主义(犬儒主义,自私主义)。东林党人的党争与享乐主义腐蚀了朝政,明代终被异族政权取代。
赤手搏龙蛇
王艮自身的经历使他意识到,在学问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类的真理掌握在每一个具体的人手中,这种平民性使他成为了平民群体的传道士。王艮拜王阳明为师充满了传奇性,这种复杂性显示了他与王阳明之间的差异,既为王阳明的学问叹服,又认为某些想法超越了王阳明。王阳明也有同感。王艮的弟子大多为平民,在商业日益发展的商人群体中较多人接受了王艮的平民化的学问,王艮认为学问是隐藏在生活中,在日常的生活中坚持修行,平民也能成为圣人。他的简易教学法将学问在平民中普及,泰州学派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宗教化的平民学习组织,泰州学派这种激进的反叛性格已非名教所能束缚的了。
游侠之死
为推动经济财政改革,张居正以皇帝名义下诏要求摧毁私人书院。反对改革的读书人以书院为基地品评政治。张居正主张首先应将反对派打掉。摧毁书院的活动中最大的目标是何心隐。他将王艮的理论付诸实践,建立了一个家族的统治机构,对外管理与官方抗衡。何心隐与术士蓝道行联手设计除掉了当时的奸臣严嵩。后来因为躲避严嵩党羽的迫害,他被迫改名换姓,游历中国,为别人作幕僚,出谋划策。张居正上台后用强硬手段对付这些游侠。书院禁令出来后,何心隐被抓。民间学术与官方学术的冲突是无法调和的,一个要求质疑和自由精神,一个要求顺从。张居正为了推动官方的改革,势必不能容忍这些民间学术。只要在朝为官必会倾向于控制民间,铲除反对与质疑的势力,但同时过于集中的政权由于没有了外部的平衡,会更容易从内部分崩离析。张居正死后的局势正说明了这一点。
以死卫童心
明代李贽是一个实行家,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理学的束缚,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与何心隐同属泰州学派,对于何心隐真心效法孔子的道还是心存佩服。李贽离职后四处游学,思想越来越成熟精锐,反对道学精神更加彻底,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的书屡禁不止。他继承了王艮的思想,反对程朱理学,认为人真正的困难是找到自己的童心(人最初的本心),之所以失去童心原因就在于四书五经等废书。各个朝代最优秀的作品更具有童心。李贽推崇的是现代的实用主义学问,给予经济财政极大的重视,反对古典僵化主义的内容,他赞同帮助政府发展经济和寻找财力的人,反对道德说教,在教学上他欢迎一切人参加他的课程包括女人。在明代保守僵化的环境中,他得以保全。在通州讲学得罪了沈一贯被抓。明代行政效率的低下是禁书禁言活动没有得到很大的效果,这也是李贽大量离经叛道的书流传很广的原因。他的自杀表明了要在自由中从事学问,追求自己的内心。
朋党重现
以顾宪成为首的学者在无锡重设东林书院,弘扬士大夫精神,以程朱为宗,恢复保守精神。人们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要么认为问题本身是制度造成的,应该改革制度,要么认为是人们不遵守制度造成的,应加强对人的控制,以服从制度。顾宪成对明代的官员贪腐现象很清楚,主张强化理学,强化每个人的道德水平,联合其他人一起打压贪官,于是东林人士迅速构成的团伙。东林党与朝堂上其他几个地域的党派如浙党,齐党,楚党等相互攻击,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党争。反对矿税的运动东林党积累的巨大人气,更剧烈的斗争开始了。东林党利用京察打击异己,并参与皇帝设太子的家事,终败于大太监魏忠贤,东林党试图在道德上净化社会,但他们的道德诉求演变成为党派诉求,引起了党争,无力改变任何的政治危机。
庸俗化的心学
明末党争纷超,财政吃紧,某些信奉心学的士大夫,谈心谈性与现实脱节,对政治不闻不问。他们只关注心和良知,却没有认真领会心学的后半部分依然回到实物上。他们的所为类似佛教的禅,人们反思王学末流是造成明末亡的原因之一,明末政治上的黑暗也难逃其咎,名儒刘宗周的死标志着中国哲学理学时期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