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比克泰德(Epictetus)
一件事会怎么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是什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是怎么看待它的
一、 心智模型
1. 两类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指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心智模式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
第一类: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型——引发探索和变化
第二类: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型——引发防御和静止
- 僵固性思维
- 应该型思维
- 绝对化思维
2. 心智模型的两个作用:
作用一:塑造经验,影响情绪
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并产生不同的情绪,这是由于心智模型的不同
作用二:引发行动
积极的思维会激发有效的行动,验证其正确性
| 积极的循环
- 如果觉得某件事自己能应付,便会想各种办法去解决它,如果事情完成了——“我可以!”
- 如果觉得一个人很好,就会主动接近他、了解他,最后发现他真的不错——“他可以!”
| 消极的循环
- 如果觉得某件事自己做不了,便会找各借口、拖延、想退路;如果事情没有完成——“我不行!”
- 如果觉得一个人很差,就会挑剔他、排斥他,最后发现他真的很不好——“他不行!”
4. 心智模型的底层支持——安全感
充满安全感:
- 充满自信
- 不在意他人的评价
- 乐于探索,喜欢挑战
缺乏安全感:
- 关注自我,想很多
- 在意他人的评价
- 容易感到自卑,经常陷入焦虑
二、 防御型心智模型
—— 僵固型思维 ——
1)僵固性思维的表现 —— “脆弱的高自尊”心理状态
“脆弱的高自尊”:一帆风顺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遇到挫折的时候,又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 特别关注自己的表现
- 特别关注别人的看法
- 内心渴望证明自己,注重维护自我形象
2)僵固性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重要区别:
| 面对挑战时:
- 僵固性思维的人面对挑战时很容易放弃,会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自己能力不够
-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欢迎挑战,把挑战看做能力成长的机会
| 面对努力时:
- 僵固性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说明自己能力不够
- 成长型思维的人以努力为荣,认为努力能激发能力
| 面对批评时:
- 僵固性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 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评价当作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
| 看到别人成功时:
- 僵固性思维的人看作是自己的失败
- 成长型思维的人从别人成功的经验中学习
——僵固性思维的人会过多思考自己行不行,让事态保持停止的状态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关注事情的发展,让事态保持更进一步的状态
3)僵固性思维在表扬中的体现:
| 聪明
表扬聪明的背后暗示: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
表扬聪明的结果:被表扬聪明的小孩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使他们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自我的关注上来(容易发展为僵固性思维)
| 努力
表扬努力的背后暗示: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
表扬努力的结果:被表扬努力的小孩不需要证明自己,内心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目光会专注到努力本身(容易发展为创造性思维)
——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4)陷入僵固性思维的原因——维护内心完美的自我形象
5)走出僵固型思维的方法——放下自我
- 将焦点从怎么维护“我很强”转移到怎么做事
- 只有把自我放下,把他人的看法放下,才能让新东西进来
—— 应该思维 ——
本质在于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当不符合自已认为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沮丧。
应该思维的两种类型:
类型一:对他人和世界的应该思维
几乎所有消极情绪的背后
1)对他人的应该思维的表现——“这个世界、这个人应该怎样”
- 我都这样做了,他应该会喜欢我
——他居然不喜欢我,那么我要更努力证明自己很优秀 - 晚上容易出现事故,晚上应该不能出门
——晚上还是有好多人在外面闲逛,那么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混乱了
2)对他人和世界的应该思维的本质——不能容忍现实和愿望不一致
3)走出(对他人和世界)应该思维的方法——分清愿望和现实
【愿望】:希望世界或他人是怎么样的,必须是这个结果
【现实】:允许和愿望不一样,不一定非得是这个结果
看清现实并不意味着逃避
- 我们有愿望,是表明自己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和外在世界无关,只与自己有关。
- 我们看清现实,认清这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能让事情更有灵活性,认识到有的路走不通时,我们应该寻找别的路,而不是用焦虑、抑郁、愤怒和现实怄气。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类型二: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烦恼的背后
1)对自己的应该思维的表现——“我应该如此”
既然别人都这样,那我应该也这样;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
“我应该如此”,本质来源于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和文化习俗,影响并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为
- 电视上的偶像剧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恋爱
- 精明的商家在告诉我们要送对方什么礼物
- 荧幕里的明星在告诉你什么才是大众审美
- 地域文化教导我们吃什么食物、信仰什么宗教
一旦某个行为不是出于自发的,而是产生自某个“我应该如此”的观点,它就可能变成一种强迫性质的自我要求,偏离事情本身
2)应该思维的本质——模仿
“刻奇”:为了和别人的情绪保持一致,刻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本质是一种模仿
模仿的强大力量:“自我”甚至来不及形成,就已经被外在的应该规则给替代了
- 自我成了应该规则的表达工具,而我们还以为是自己这么想、这么感受的
- 在这种看不见的压力之下,内心会产生一种分裂感,让我们觉得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这是很多人在不停寻找自己的原因,或者说,大部分人一生都在了解自己,有的人甚至一生都不足以了解自己)
3)自我应该思维的两个弊端:
弊端一:阻碍了我们表达真实情感
我们自己只是模仿,并不是自己内心所真正想表达的
弊端二:固话了我们的思维,造成思维上的非黑即白
- 如果失恋了,就没人会再爱我
- 如果老板批评我,就是我没有能力
- 如果我不帮他,我就是一个坏人
本质原因:规则天生就是非黑即白的。当我们的感受变为应该遵循的规则时,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并让它符合应该规则的要求。
4)陷入自我应该思维的原因——维护形象
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而这个被认可的“自我”,是受各种规则堆砌而成的
5)走出自我应该思维的方法——找回真实的感受
- 找回自我,只要意识到外在的规则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就能作出自己的选择
- 找回自我,需要有勇气诚实的面对自己,哪怕这个想法和感受与他人不同
——找回自我,可能会与世界为敌(认同规则的大众、家人和朋友、权力机构)
—— 绝对化思维 ——
1)绝对化思维 任何回避行为和抑郁情绪背后
【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并反复失败之后,就会形成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然后他就会将这种无助的感觉,泛化到新的情境之中。
-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王菲《暗涌》
——习得性无助是抑郁症的根源
2)绝对化思维的本质——抽象化思维
【抽象化思维】:擅长总结规律、提高生存率
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将伤害抽象化,进而将挫折绝对化
小A在创业公司加班到很晚,加上老板经常施压,态度很恶劣,甚至被开除了:
- 小A觉得自己不适合这家公司
- 小A觉得不适合去创业公司
- 小A觉得自己不适合去公司工作
- 小A觉得自己不适合工作,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
3)绝对化思维的三种抽象方式——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
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让我们觉得某件事会一直发生
- “我再也不会...”
- “他总是...”
普遍化就是以偏概全思维
- “他不喜欢我,所以其他人也不会喜欢我”
- “我不适合这家公司,我不适合所有公司”
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因为某个特定的人而发生的
我们把事情绝对化成是自己的错,就会产生内疚和自责,感到忧郁
- “就是因为我学习成绩不够好,父母才总是吵架”
我们把事情绝对化成都是别人的错,就会产生愤怒和指责
- “就是因为他一个人工作怠慢,公司业绩才增长缓慢”
4)陷入绝对化思维的原因——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
每次遇到痛苦的事情,我们就会在心悄悄的理埋下一颗地雷,为了避免下一个同样的痛苦,避免接触下一个创伤性事件,我们会竖起一个警示牌,标定出不能触碰的危险区域;感受的痛苦越大,标定的危险区域也就越大,久而久之,我们的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心中的信条越抽象,思考方式就越绝对化,防御的范围就越大,自我的活动空间越小
对挫折的思考越绝对,情绪反应越大,悲观和沮丧感觉越强烈,往外拓展的可能性就越小
——绝对化思维会导致人的生活趋于静止状态
5)走出绝对化化思维的方法——学会接纳
接纳生活的痛苦,让发生的痛苦过去,而不纠缠于痛苦
小结
防御型心智模型会让我们停止自我探索
防御型心智模型的三种思维是同时出现的,核心特点都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我们跟现实发生联系,并让我们停止与世界互动
当我们感觉自己不想与外界交流,不想与现实联系时,我们便掉进了防御型心智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