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之间——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童年的消逝》正如作者所说,他只是尝试指出童年消逝的证据,而没有提出什么方法和深究它的原因。

作者认为童年是一个社会化产物。在中世纪之前,儿童概念没有出现,当时的儿童被随意的丢弃,玩弄。

儿童的概念诞生在学校出现之后。并且有了成人的概念才有儿童的概念。人们开始重视向成人的转变。所以在转向成人的一段时期需要学校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具备成人的品质:1.有羞耻心。2.能够延迟满足。3.具备读写能力。这些本质上都是能够遮住欲望,引导欲望的能力。

儿童和成年人越来越模糊,在书中的原因是媒介的变化。原本儿童和成年人之间有秘密有界限。因为印刷术的发展,儿童有了了解成人秘密的途径。儿童也能够像成人一样获取知识

在电视广播发展之后,这一变化更加明显。电子媒介一是图画性,让儿童可以看到,儿童和成人接受同样的内容。二是不分级,无限制,直接传播。三是强调现状,当下,让儿童很难做到延迟满足。

此外儿童与成人的模糊是两者相互靠近。即成人也只是未长大的儿童。电视上的成人模型其实都是不现实的。电视节目里的成人大多被描绘成功能性的文盲,不仅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里欠缺从书本上学来的内容,而且因为他们的头脑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慎重考虑的习惯。而儿童却效仿成人的穿着和比赛规则。

至于是否有途径阻碍童年的消逝。家庭和学校是主力。虽然他们也在经济重压之下很难找到真正的道路(因为这个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在我看来,消逝的童年的确是科技发展付出的代价。儿童和成人之间的那层窗户纸很容易就捅破了。但是儿童能够迅速的适应社会究竟是不是一个好事呢?那我们得找到正确的成人榜样。如果仅仅只是见识过社会的阴暗面知道的多,那么其实儿童并不应该这样长大(毕竟未成年人犯罪率一直在增长)

媒介本身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文章中说:媒介本身所具备的潜在结果,也可能由于媒介的使用方法而变得不起作用。例如,广播电台本质上有扩大和颂扬人类语言的力量和诗意,世界上有些地方正是利用广播电台发挥这种功能。在美国,部分是由于电视竞争的结果,广播电台已不过是音乐行业的附属物而已。举例来说,如果让大部分半文盲的百姓用电脑上的视觉游戏来自娱自乐,让百姓使用电脑并被电脑利用,却无须理解其中的所以然,这样可能更符合某些经济和政治的利益。如此,电脑就会保持神秘莫测,为官僚精英人士所控制。教育年轻人也完全没必要。于是,童年可以没有任何障碍地继续它通往被淹没的旅程。

媒介没有好坏,使用方式却又好坏。技术本身被神化,政治过程被降格,成人的头脑日益萎缩,童年逐步走向消亡,这些都是可悲的迹象。

我们不仅要忧惧儿童的消逝,也要忧惧成人的消逝。

你可能感兴趣的:(界限之间——读《童年的消逝》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