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复利人生读写成长营的领读才进行到十几分钟的时候,我就听见了弟弟在卧室的哼哼声。
本来我打算不管他,看他能否自己安静下来。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哼哼声明显越来越大。看来不回应一下是不行喽。
我放下手机,轻轻走到卧室一看,他睁着眼,不耐烦地在床上扭来扭去。
我小心地靠过去,抚摸着他的脸庞安慰道:“宝贝醒啦!妈妈今天早起读书啦,你醒来看不到妈妈很生气是不是?妈妈陪陪你好吗?”
他极度抗拒,双手将我用力往外推,嘴里还嘟囔着:“你走开,不要在房间里,我不要你。”
我知道,他说的是气话,气我没有在他醒来的第一时间出现在他视线里,还气我在他哼了这么久之后才现身。
当时我虽然很有耐心,表面上在想尽各种办法安抚他,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快速度搞定他然后回到自己的领读中去。
我的意图根本就不是要和他在一起,而是要搞定他以便去做我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感受力向来都是最灵敏的,你是不是真心实意,他心里其实倍儿清楚,只不过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明确地表达罢了!
所以我猜,他推开我,是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我的「临在」,没有临在,就不是真正的爱啊!
表面上陪着他,实际上却在担心领读受影响。
当我觉察到自己的表里不一,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表达我的真正意图时,我迅速调整了意图——先陪伴孩子,让他真正稳定、平和下来吧!
把领读的事先放一放,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我如果不能让孩子恢复平静,他多半也不会让我愉快地做自己的事。
调整过后,我仍旧耐心地陪伴着他,不同的是,我的心放在了他这里。
记得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里说——当我们有“心”时,怎么说怎么做都对;如果无“心”,再多的表达都是空洞的。
我体会到了这样的感觉。
我的陪伴策略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但因为改变意图之后的我,对孩子的陪伴有了“心”,我全然地与他在一起,不再试图搞定他、摆脱他。
在这样的真心陪伴之下,弟弟没多久便不再抵抗,不满和怒气也渐渐消失了,慢慢变得安静下来。
我静静地看着他,感觉到他的安稳之后,觉得时机恰当,也表达了我自己的真实需求。
“弟弟,妈妈也需要一些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会好好地陪伴你、支持你。妈妈也希望,你可以像我支持你一样,支持我。你会支持我吗?我需要你的支持。现在,妈妈要去继续读书咯,待会儿你想起床的时候,再叫我,好吗?谢谢你的支持。”
他没有说话,但从他的眼神里,我收到了确认的信号。
然后,我走开,他乖乖地又睡了会儿。
再后来,还是领读途中,他轻声地叫唤:“妈妈,我想起床啦!”这一次,他没有任何负面情绪。
我再一次停下,飞速地帮他穿好了衣服,又迅速回到了自己的事情中。
今天的这个处理,我自己还挺满意的。因为对孩子来说,他们只有感觉好了,才会做得好,才会愿意去支持你的想法。
如果我们妄图快速搞定孩子然后去做自己的事,这时候我们的心往往是不在孩子身上的,反而就会「欲速则不达」,达不到真正抚慰孩子的效果。到头来,可能会孩子也没哄好,自己的事儿也耽误了。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让意图与行为一致。既然在做着抚慰孩子的行为了,就不如,把心意也真正放在他身上。
当然,在孩子面前如实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很重要!咱也不能光抚慰孩子,委屈自己呀!
这个表达,则需要找准时机。
我的经验是,在孩子处于平静、喜悦的状态下,去说出你的想法,他会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给予你支持!
常记录,常觉察,常思考,做一个成长型的智慧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