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传习录》上059

【原文】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

        “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导读】

1、徐爱(姓徐名爱字曰仁)以镜为喻,说出先生与朱子格物的区别。道出良知本自澄明,然各人内心被物欲私心所蔽,故有明镜与昏镜之别。

2、照镜即认识外部事物。先生的格物首先要正心,正心就是磨镜。磨刀不误砍柴工。否则,内心猪毛塞心,乱糟糟,根本无法照物。

【译文】

        这是陆澄记录的一段徐爱说的话。

        徐爱说:“人心就好比镜子,圣人的心是明镜,常人的心是一面昏镜。朱子格物说,就像用镜照物,在照上面用功,不知道镜子是昏暗的,怎么能照清呢?先生的格物说,好比先磨亮镜子,在磨镜上用功,镜子明亮了,也不耽误照物的功夫。”

【浅谈】

1、之前徐爱记录过他和老师的对话: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2、心如明镜,如何明?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什么是本质?个人体会,本质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常识,时时刻刻不要脱离常识,用常识思考,离开了常识,镜子就昏了;二是跳出来,以旁观者的心态去观。三要有佛家心态,真实不虚,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四更要有道家心法,要虚其心、大其心,时时观照。

你可能感兴趣的:(62《传习录》上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