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糟糕的后勤让明军吃饭和军功里遍布黑暗

卫所屯田按每军五十亩的额度划拨土地,规定边疆守军十分之三负责日常的守边、战斗,剩余十分之七屯田,内地对应的比例是二比八。每亩收税一斗,普通脱产军士每月米一石(向上的小旗、总旗、把总、千总会依次递增)。毛算一下,卫所每年收的粮赋也就够发粮饷,没有什么结余。(如果再算上武器、器械、衣服等,实际不够花)

这不是凑巧,是太祖皇帝专门算过的,他本就不想让卫所有什么盈余。因为军卫入不敷出就得依靠朝廷,也才能被朝廷牢牢控制于手中。军队如果单靠自己就能不缺钱粮,那你说它还要朝廷做什么?

这样做也产生一个新问题,军队平时窝在囤地还能勉强自给,但是需要外出作战时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朝廷的办法是行军过程中的供给交给地方负责,作战的供给由朝廷统一筹划,前线的巡抚、总督们负责使用。

军队从驻地开拔到前线集结地的路线一般由兵部划定,并知会途经州县准备接应。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到底要不要管饭。对于途经的州县来说,当然不愿意管饭,因为事先就没有相关的预算,只能地方自己临时筹钱筹粮(最多往后在上缴的赋税中扣除),地方只能先向富绅、平民摊派。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谁愿意干呢?

所以军队如果白天到达某个州县,州县是不管饭的,理由就是不抓紧赶路就想着吃,吃完我这里再赶到下个地方接着吃,这些贼配军想的太美了,滚!就算是晚上到的,呵呵,有必要喂得那么饱么,能省为啥不省?

古代没有现代化的道路、交通工具,行军是个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加之古代普通人的饮食质量非常差(基本是一天只吃一顿,热量、营养跟现代完全没得比),长距离行军如果还吃不饱很快就会有士兵因体力不支掉队或者患病伤亡。要不了几天队伍就会哗变。

士兵都是人,没人管饭不代表他们就会老老实实挨饿。大不了没人管,就自己动手呗。自己怎么动手,除了去老乡家里“”还能有别的啥办法么?所以有明一代军队在平民眼里跟土匪没啥区别(甚至认为他们比土匪更狠),各地州县防路过的明军都跟防贼一样,基本都是当敌人看,没谁敢放他们入城。

除了极少数将领约束有方之外(秦良玉不愧为女中豪杰),明军长距离行军没有不抢的。这军纪差的锅也不能全扣在将领和士兵头上,毕竟开国皇帝当年不就是没饭吃了才带着一群没饭吃的兄弟造反的么?

明末孔有德的叛乱就非常有代表性,本来他带着队伍准备渡海去支援大凌河打仇人的(孔有德和他的部属都是辽东人,努尔哈赤的疯狂屠杀下,基本个个家族都遭遇不幸)。还没有走到登州就饿得不行了,没人管饭就只能自己动手开抢……叛乱在山东持续了大半年,最终走投无路的孔有德带着队伍逃回辽东投降后金了。

孔有德

此役明朝损失了数万明军、几十万平民和无数的财物。而且孔有德还给皇太极送去了几十门澳门原装进口的葡萄牙大炮以及大量火炮技术人员,后金正式有了火炮部队。从此以后明朝在辽东再也没有守得住的城。(关宁锦防线最后只剩宁远一座孤城,那还是因为后金想劝降吴三桂)

以军纪严明著称的戚家军在台州之战时就因为一顿饭没吃上差点哗变,有明一代军队耐饿的最高纪录是卢象升的天雄军创造的,三天。

那军队怎么办,只能是慢慢走,一是节约体力,二是能吃饭的地方一个不放过,行军速度?跟吃饭比,一点意义都没有。这就是明代军队调动速度极低的根本原因。入京勤王这种顶上天的军事活动,半年才赶到一点不稀奇,原因就是不慢慢走、顿顿吃还没到京师就全员饿死了,只有保有这有用之身才能效忠皇帝,所以急行军,那是不存在的。

而且到了战场也不见就能吃饱。因为朝廷让军卫屯田自养,所以朝廷就没有建立支援全军的后勤系统和政策。所以遇到叛乱,临时组织既耗时间也手忙脚乱。但是士兵吃饭不能等啊,所以还是得找老乡去“”。

此外,军卫的战斗力虽然大幅下降,不是叛逆们的对手,但是军队一样是向往军功封赏,毕竟这是他们补贴家用改变生活得最大机会。那怎么办呢?

劫掠平民、杀良冒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正所谓“贼如梳,军如篦,士兵如剃”。梳子、筛子、剃刀,多么形象的比喻,这种不给活路的干法,逼得很多良民加入贼军的队伍。

“天顺二年巡抚两广,时两广盗贼蜂起,所至破城杀将,诸将怯不敢战,杀平民冒功,民相率从贼。”

朝廷能允许这些么,答案很残酷,有些时候可以。因为这些人找了个由头“贼属”,贼人来了不为了帝国拼死抵抗,不就是叛降从贼了么?另外这些贼配军们抢够了,朝廷也就不用再出赏赐了不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正德六年,江西盗起。负责平叛的左都御史陈金发现当地卫军根本没法用,就奏调广西狼兵,狼兵平叛强,抢劫杀人更强。为抢劫他们敢将数百口的巨族灭门;妇女只要看得上眼就劫为私奴,最终装了上千船满载而归。理由就那么一个,贼属。

陈金、朝廷不知道么?当然知道,只是对朝廷来说收复失地才是重中之重,地方的损失太大?那就免一年赋税,不行就免三年。最后陈金加太子少保,荫子世锦衣百户。但江西为之一空。

黄巢被剿灭后唐僖宗亲审黄巢的妻妾“汝等本良家子,世代受国恩,奈何从贼”,其中一女子怒斥:“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最终这几十名女子全部被处斩。

打不过叛军那是能力问题,愿意逃跑说明心里还是向着朝廷不愿意从贼嘛;被叛逆抓住不以死相搏,不就是投降么?是从心里就背叛了朝廷,其心可诛。这就是帝国的逻辑,故杀无赦!

不要问朝廷为你做了什么,要时刻提醒自己还能为朝廷奉献什么。这是朝廷的核心理念。所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在不少时候也就是个场面话。这也是之前文章里提到的,朝廷在平叛、收复失地时,当地子民很多时候并不支持朝廷和朝廷军队的原因。不是天生的后脑勺有反骨,是被朝廷自己逼的。

南方军卫如此不堪,北方防御蒙古人的边军是不是好一些呢?怎么说他们也是精锐啊。但是北方的卫军因为开中法的荒废,实际境地比南方的袍泽更惨。而蒙古人的战斗力可不是南方那些逆贼可以比的。宣宗之后蒙古人南下掠抢的频率越来越高,频繁地入侵,朝廷自然要问责,边将怎么办,只能找蒙古人商量。

不是开玩笑,是真的商量,办法就是互市。大部分蒙古人南下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杀人取乐或者占地盘,而是为了抢东西(蒙古缺盐、茶、布匹、铁等),既然是为了物资,那就不用打打杀杀了,大家开市交换不就行了?本来这是个好办法,可以消除大部分边境冲突,但是坏就坏在军功封赏上。

进入了军队想发家致富就得想办法升迁,而想升迁就得有军功。明朝是严格实行军功首级制,而且兵部有专人点验首级。至于什么守边三年,北虏无犯。这跟你们这些贼配军有什么关系?都是文官老爷们布局有方。一句话你不拿出货真价实的脑袋来别想混军功。

一开始还是杀良冒功,比方说被蒙古人劫掠出塞为奴逃回来的,甚至是直接抓流民乞丐,杀了冒充蒙古人。但是兵部的人不是那么好忽悠,只能以贼属来搪塞。

不过即便是认定为贼属那也只能归到首级里的三等,跟一等蒙古人首级的奖赏是没得比的。以赏银为例,三等就一两,低的时候十个才算一两,而一等高的时候能到五十两。

很快聪明人就想到了办法,派人到蒙古人部落宣传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开市。过阵之后将领激动地上奏朝廷:某月某日北虏犯边,仰圣上威德,将士用命,大获全胜。斩首……

蒙古人就算是傻也不会白吃亏,被坑的部落就会召集全部人手来报复。不少边境冲突就是这么来的。但是互市蒙古人又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办法就是互市的时候各部落抱团一起前往,看你还玩什么猫腻。

英宗时期与也先关于互市、朝贡人数的矛盾,最初就是这么出来的。后来矛盾不断升级,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熟知的土木堡,上皇被俘,二十万大军损失殆尽,北方卫军也彻底沦丧。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糟糕的后勤让明军吃饭和军功里遍布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