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曹操阵营有关赤壁之战的记录,只提刘备而不及周瑜?

公元732年,阿拉伯帝国平定西班牙后,开始对法兰克王国的征服。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率军迎击,结果普瓦提埃一战,法兰克军队获胜。

欧洲学者往往盛赞这次胜利的伟大意义,有人认为这一战是捍卫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命运之战。相比之下,阿拉伯文献对此战却轻描淡写,乃至说当时只是翻越比利牛斯山看了一下,觉得北边的土地不值得征服也就撤回来了而已。

同一场战争,双方评价竟可以如此不同。中国要找一场类似的战争,那当然就是赤壁之战了。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战争,根据有限的史料,历代学者、文人做了无穷的考证、感喟以及再创作。

这场战争里许多细节的真相,也许永远无法考证出来,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的源头,做一个简单分类。

刘备方面留下来的资料最少,重点叙述的是诸葛亮如何促成孙刘联盟,刘备的军队在战场上有何表现,却语焉不详。这当然和蜀汉政权本无史官有关,陈寿出生在赤壁之战后二十多年,他要找当事人做口述史已经并不容易。

孙权方面的记录,当然强调周瑜的功绩,但也承认周瑜是“与备并力逆曹公”。包括后来周瑜击败曹仁攻取江陵,也离不开刘备的协同作战。不过东吴的叙述确实有这样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把赤壁之战理解为自己单独取得的胜利。

有趣的是,东吴方面的夸耀之词,后世被刘备、诸葛亮的狂热粉丝发扬光大。他们推崇诸葛亮的智慧,而这些小市民所能理解的智慧,又仅仅是没有任何付出而便宜占尽。所以在各种戏曲、小说、评话中,刘备怎样出工不出力却夺取了荆州的故事,被大量创作出来。

来自曹魏阵营及其继承者的叙述,却往往对刘备非常有利。

这些记录会强调瘟疫的影响,认为曹操撤兵是“烧船自退”,但承认敌人的作用时,更关注的却是刘备。

曹操一直担忧刘备在荆州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担忧很快也诱生出许多传说。髀肉复生、马跃檀溪之类美化刘备的典故,都是通过北方学者的著作才流传下来的。

王粲是流寓荆州的名士中最有文才的一个,也被曹操视为自己夺取荆州的一大收获。他在 《英雄记》中写道,刘表病重后曾上表请任命刘备为荆州刺史。这无疑是一个为刘备据有荆州提供合法性的说法。

年轻一辈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对此记述更为详细:刘表临终前,想把荆州的军政大权交给刘备,刘备宅心仁厚没有接受。一般认为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但却反映了在曹魏阵营的一些人心目中,刘备是一个非常强大又正面的形象。

最重要的是,无疑是根据曹魏的官方记录写成的 《三国志·武帝纪》是这样写的:“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仅提刘备而不及周瑜。乐资的 《山阳公载记》,则强调了这样一个细节:刘备行动再稍微快一点,就可以在华容道烧死曹操。

显然在北方人心中,刘备才是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头号劲敌。

也许还可以强调一点:赤壁之战对于孙吴集团来说,不是一场防御战。刘表时代,孙吴集团与之苦争江夏,虽然一度攻克,却仍然无力占据。赤壁之战却是周瑜、程普的水军深入到江夏郡以西,对孙吴的军队来说,这是一次超远距离的出击。

刘琮归降之后,曹操实际上只控制着荆州的南郡,江南四郡虽然似乎传檄可定,但总需要时间。刘备败走到江夏郡和刘琦合兵,军事上仍足以构成一定威胁。总之,荆州这块肥肉曹操需要消化一段时间,他希望自己的赫赫兵威能够震慑得孙权顺服,但真的“会猎江东”,并不在最近的日程表上。换言之,孙权此时还大可置身事外。

所以孙吴集团当时并没有面对是降是战的生死抉择,周瑜军队的出击,确实是救援刘备而非自保的性质。后来荆州问题的舆论场里,刘备方面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也就不难理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曹操阵营有关赤壁之战的记录,只提刘备而不及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