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要怎么拍

《舌尖3》遭遇此系列的滑铁卢,豆瓣评分一度跌至5分以下,网友们的评论也很有意思,有的网友比较现实,说这一部作品既没有第一季的美食,也没有第二季的温情,想要囊括一二两季所有的美食与温情,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美食文化,用总导演刘鸿彦的话来说,就是阐述“中国人是怎么吃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却弄得不伦不类,想说什么没有表达清楚;有的网友则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这部影片的剪辑,动作语言是如何如何的逊色。众口难调,这本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作为这个星球上最挑剔的老饕,为了吃可谓是花尽了脑筋,并且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想要介绍中国人是如何吃成今天这样子的,也不想最后流于空洞,未来太远,我们中华民族美食文化的一切问题,从历史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如果我是央导,让我拍这部纪录片,我可能会这样拍吧!鉴于笔者是生嫩写手,如果没把你的手机写湿,望请见谅哈!

#器

中国人灿烂的饮食文化,肇始于很久以前的夏代,而想让那时候生猛朴素的食物能让今天最渴求食物的饿鬼狼吞虎咽的话,还需要一种最司空见惯的东西—火。

中国饮食的萌芽阶段,大致经历了火烹、石烹和陶烹。火,不能算作器物,但它却是承载器物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别拿原始人不当厨师,最简单的烹饪也能炮制出美味。古书里记载具体的烹饪方法就已经有“燔”“烤”“炙”“煨”等多种形式。古人分得还挺清楚,有火谓之烤,无火烹食谓之炙—估计这史官也是一吃货。石烹,在现在看来或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今人也有在灶堆里扔一个马铃薯拿出来吃的。这很像“焗”,所谓“焗”,即是将食物埋入烧热的石子堆中,使食物成熟。而“石煮”,则是焗的一种进化版。“石煮”就是将掘好的坑底铺垫兽皮,注入水,将烧红的石子投入水中,水沸食物熟。就算没有锅碗瓢盆,智慧的中国人还是能让你吃上一顿美味无比的山珍海味。

早在11000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陶器。别小看这一不起眼的陶器,它的出现使得中华民族的美食进程开始迅速推进。(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被称为“昌南”。昌南者,盛产陶器之地)陶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了—没错,你上面看到的一切,还只是前菜。

陶烹时期,我们先民的生产力大大提高,饮食生活质量上升那是不止一个层级—开玩笑,总算是有锅了呀!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更给我们智慧的先民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时期,粟、稻、芝麻、蚕豆、花生和菱角开始被大量栽培,一些人工种植的蔬菜进入人们的餐桌,牛羊马猪狗鸡在人们的家圈里闹闹哄哄。弓箭、渔网还给人们带来了鲜味。不过,真正意义上的“鲜”还来源于一种最基本的调味料—盐。

中国烹饪萌芽阶段的末期,人们已经开始学会用酸梅、蜂蜜来给饭菜调味—真是会吃。但那时还没有盐。盐的出现还要提及另一个推进历史进程的著名吃货—夙沙。相传这家伙出海捕鱼,捕完鱼后,就着海水用陶罐煮鱼汤。真不知道这家伙怕不怕齁,但他馋真的则是不争的事实。煮鱼你就好好煮鱼呗,偏偏这时候跑过来一只野猪,这家伙摩拳擦掌,鱼也不煮了,就跑去抓野猪去了!等到气喘吁吁抓获野猪回来,陶罐里的海水变成了一粒一粒的盐晶。老夙不管,烤了野猪撒一把盐就大快朵颐,“我去,怎么这么好吃!”

听完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吃货的故事后,其他的名气稍逊一筹的名吃货也坐不住了,他们也有故事要讲。利用陶器,中国人发明了酒。这可提起诸位好那么一小口的读者的兴趣了。可是那个时候的酒,大多和药有关。人们发现酒“善走窜”、“通血脉”、“引药势”,药物和酒同服能够大大治疗疾病—下次想喝酒的男同志怕夫人管教时可以试试这个方法。药膳和酒品在这一时期大力发展。筵宴,即宴席,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此后,中国人对于美味敏感通明的智慧的基因被遗传了下来,往后的中国人,继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新制造了数不尽的美器美食,其繁复华丽,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应该是广告时间。下次再聊吧,还要上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要怎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