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事业是“父亲”》

01

父亲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一个父亲?

《我的事业是“父亲”》的作者蔡笑晚,1941年出生在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1962年,由于父亲病逝,为了分担家庭的重担,作者不得不从杭大物理系退学。

1967年他迎来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就决定把“父亲”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转化为下一代的发展优势”。

02

四十多年过去,作者在“父亲”这个事业上获得的成就:

长子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次子由中科大少年班公派就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李政道主办的CASPEA博士研究生班,获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

三子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现在国内发展;

四子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正在上海筹备私立医院;

五子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

小女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22岁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六个孩子都健康成长,成才,过上了自己想要,也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理想人生。

03

书中作者分享了他的教育理念和几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从中认识一位用心并充满智慧的父亲。

当一个人把一件事当成事业来经营时,他必然会用心,坚持。

作者的教育理念被媒体称为“蔡氏家教”,涵盖了人生设计、早期教育、品格培养、能力开发、学习环境等方面。

作者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的教育理念不仅超前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甚至对于现在的教育依然有借鉴作用。

比如面对迷茫的家长,他指出:“教育孩子,自己要有主见。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地上是没有路的,天才所走过的路是无法重复的,你必须自己走出一条路”;

关于教育公平,他认为:“为了达到教育公平,人们所做的更多的是把教育向平均看齐,是智力归庸的普遍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归庸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齐头教学最致命的缺点是忽略了儿童智力发育的不平衡性,刻板地用同一年龄限制并用同一速度去教育智力发育程度并不相同的孩子”。

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读书,他说:“千万不能让孩子有被迫的感觉,要处处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任何被迫的感觉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关于良师,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教学上有优秀的成绩,而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心态,对帮助孩子成人、成才肯定是不够的,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04

鲁迅先生说过,做父亲是“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极困苦的艰难的事”。

在作者看来,“只有把教子成才当作一种人生事业去追求时,你才会发现艰苦所换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何为事业?古人云:“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有明确的目标,才有“事成”的可能。

作者在决定把“父亲”当成事业后,改名为“蔡笑晚”,希望自己“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无疑,他的愿望实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我的事业是“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