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让孩子爱上科普的秘密,藏在这本绘本里,值得借鉴

”妈妈,这本书真有意思“。

前几天我拿回家一本科普绘本放在桌子上,没想到儿子已经先睹为快。

出于好奇,我问他“那你觉得这本书哪里吸引你呢?”他回答说,这本书太有意思了,就像介绍机器人一样,让我了解了人体。还有那么多数字,简直都想不到,人体真的好神奇。

他还非常愿意和我一起探讨人体的各个零部件,人体的生理特征和现象。当然他这个年龄段对于孩子为什么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婴儿是如何出生的更是满满的好奇。

听他说得有趣,我突然想到我初中学习时,面对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为了考试及格硬着头皮去背神经元、神经核这些枯燥的知识,到后来终于不用再学这门课程后,才发现,其实学了半天,连最基本的自救常识都没掌握多少,更别说去慨叹生命体本身的神奇了。

能让孩子如此兴趣盎然的科普书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翻看完之后,我从这本绘本中总结出了让孩子爱上科普的三个策略。

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些方法,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本科普绘本《不可不知的人体》。

作为科普书,肯定需要系统性,翻看目录,也的确是中规中矩地系统,后面还有附录,给出了科普词条汇总和中英对照。

但是继续翻看,的确如儿子所说,绘本从绘画角度已经把人体机器人化了。

这本绘本的线索是从旅游参观的角度来看人体,从人体的工程元素到细胞展开,到细胞的构造和作用、人体组织和器官。当然介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类似参观一个工厂,其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就是在一些小小的工人群体的演示中展开的。

接下来介绍各个分工合作的小人如何合作,让大大的机器人身体运作起来。

当”机器人“动起来之后,又将这个小的整体放到更大的体系中去看:如何从小到大的成长,为什么像爸爸妈妈,为什么是男孩或女孩,婴儿如何出生。

大致上了解了这本书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揭秘让孩子爱上科普的三个锦囊。

锦囊一:兴趣入手。

这本科普绘本从设计到阅读上来说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来读。

孩子的专注力来源于兴趣。这本绘本就是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机器人为切入口,以参观旅游为线索展开,同时又用不可思议的数字吊足了孩子的胃口。

比如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邮票大小的区域内,每只眼睛都拥有大约1.37亿个光敏细胞;人体所有的神经连成一条线,它们的长度可以达到75千米。

当然还有孩子们热衷的屎尿屁——潜入大肠的探秘,”可以感受其肌肉对食物的碾压功力……你需要备上一件潜水衣。“对照图画,再想象一下潜入大肠的场景,明白意味着什么后,孩子想不笑都难。

锦囊二:抓住孩子的特点。

孩子的特点就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据相关统计8岁孩子专注学习的平均时间只有9分钟,能相对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    针对孩子注意力20-30分钟,专注学习时长会根据年龄增长而有所增长,一般而言5―6岁的儿童约为10-15分钟;7-10岁的儿童约为15-20分钟;10-12岁的儿童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的约为30分钟以上。

所以,在知识设置上,这本绘本按照专题来设置,每个专题一个跨页,方便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并能相对专注地阅读——当然家长如果能够提前阅读,找出好玩的互动点,比如探秘大肠,如果孩子没有发现笑点,家长比较夸张地指出来,也更能加强孩子的兴趣,吸引孩子专注。

锦囊三:用对方法。

严格来说,兴趣入手和抓住孩子特点也可以算作是吸引孩子阅读的方法。在这儿我将总结一下吸引孩子阅读科普书籍的其他方法,让我们的亲子共读更有针对性。

晦涩的知识想让孩子接受,有些类似于婴儿添加辅食之初,需要我们想办法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孩子,等孩子一旦慢慢适应了、接受了,再将品味、咀嚼的权力交还给孩子。

科普知识对于孩子而言相对抽象,那么我们不妨选择针对孩子们的一些小技巧,这本绘本体现在:

1、抽象知识具体化。在引导孩子阅读科普的时候,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在讲神经系统如何传递信号的时候,用手摸仙人掌的例子,将神经传导的过程,演变成可见的小人来形象化钠离子、钾离子、磁波的运动和状态,并以通道和门来形象化信号的传导,对比我们上学时的这部分知识,哪种更有趣味性,更能让孩子读懂对比便知。

2、由简入手,循序渐进。这本绘本将系统知识化整为零,同时又可以按照专题,每一个部分相对自成一体,方便孩子从简单或者从兴趣入手。这一点在目录页就有充分体现。

3、部分到整体,让碎片系统起来。人体的知识按照碎片化专题讲完,还要把人放到家族的系统里,让孩子不仅仅了解部分的知识,更让孩子看到部分之外与更大的系统联结的可能。这种扩充不用太多,以免让孩子消化不了,单个人体结合父母和孩子的出生来讲,就能够让孩子从部分中跳脱出来,看到更多的可能。当孩子一旦被兴趣引入,看到更大的未知领域,他们的好奇也被更好地调动起来,这样自然就能够水到渠成地将孩子引入科普的海洋之中。

对比我们小时候填鸭式的科普教育,这三个特点更容易让孩子爱上科普,并能系统学习。

在我们想让孩子接触看似不符合他们年龄的、需要系统学习的一些缜密的知识体系时,我们不妨借用这本书中体现的三点,开动脑筋,抓住自己孩子的特点,从兴趣入手,化整为零将孩子吸引进去,之后再由零到整,再到更大的知识体系进行引导。

作者:晨光微晓,俩娃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喜欢阅读,在育儿和写作中不断成长。投身儿童早期阅读近10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3个让孩子爱上科普的秘密,藏在这本绘本里,值得借鉴)